文档介绍:第四单元比例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10∶6。课件显示:“10∶6”和“∶”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二)探索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3:2,60∶40=3:2。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60∶40,
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订正。
“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五)课后作业
、2题。
。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3:2 60:40= 3:2
:=60:40
教后反思: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
、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叫做比例?
,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