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剔除“鸡肋”现象提高教学效益
孟庆民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确剔除“鸡肋”现象提高教学效益
孟庆民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确实,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制约其实际的学习效果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习惯。然而语文教学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对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认识不够,语文教改也是重“教”轻“学”,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时间,语文学科成为摆在学生学习餐桌上的“鸡肋”,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所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更成了语文教学当务之急。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有巨大作用,那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呢?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几种:
一、要养成认真读书、背诵摘抄的的习惯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是把读书看成一件快乐的事的,高尔基更把读书看的像吃饭一样重要,他说:“我扑上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也。人是要学习的,《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学习就不知道义,不成器,不成材。所以我们必需读书。
二、要养成善于提问,独立思考的习惯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