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文档名称:

苏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884KB   页数:7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373116296 2017/8/4 文件大小:8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立法层面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国务院于2013年1月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提出我国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思路和路径及近期的行动计划。江苏省也于2016年正式施行《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从省级法律法规层面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苏州市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在《苏州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下,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确立,循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2011年获批国家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整个省辖市范围所有园区的整体循环化改造试点。此外,“十二五”时期还在再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9%。
“十三五”时期,苏州市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这一进程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压力依然较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
”新苏州,统筹苏州“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据《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主要框架包括循环型产业、循环型社会、静脉产业体系规划等。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规划的地域范围为整个苏州市域,包括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共四市(县)六区。
第一章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循环工业成效显现。“十二五”以来,苏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纺织、轻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超千亿级的主导产业,产业间已形成一定耦合度,并初步构建了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置、废金属回收利用等一系列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等4家园区成功入选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常熟经济开发区成功申报2016年国家发改委园区循环化改造备选园区。
循环农业稳步推进。苏州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了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完善了秸秆还田的运行机制,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主体,鼓励设点收储、就近加工,增强收储利用秸秆的能力,逐步建立系统的收储利用体系。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综合利用,实施秸秆全面禁烧。常阴沙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乐余万亩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吴江东之田木建设成果显著,扶持了杨舍镇城西东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张家港市华田家庭农场等一批循环农业服务企业。
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步构建。苏州市区已经初步构建起由社区回收点、初级加工分拣站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另外,苏州市还是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相关工作处于国内城市领先水平。
绿色交通建设扎实推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G312苏州段,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加快城市公交线路建设,完善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交线网密度,设置公交优先通信讯号,引导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增加新能源公交数量,试点并推行节能型汽车、新能源公共汽车、混合动力公交车等节能型公交工具。“十二五”以来,已新增、更新
高档车节油型客车及新能源客运车辆1217辆,所有新增营运客运车辆燃料消耗限值全部达标。
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