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传统人生论即道德文化
释题
传统文化价值观人生论
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道德、精神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历史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稳定的、统一的精神状态。(夏伟东)
几个特征几个阶段
优劣杂陈绵延不断基础宽厚
古代神中国传统人生论即道德文化
释题
传统文化价值观人生论
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道德、精神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历史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稳定的、统一的精神状态。(夏伟东)
几个特征几个阶段
优劣杂陈绵延不断基础宽厚
古代神话寓言传说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母刺字
名言格言
近代
革命建设改革
儒法并用儒道佛杂糅
人生论的地位
张岱年:
“人生论实是中国哲学所特重的。可以
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
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
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
所达到的境界亦深。”
一、人生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
1、关于人生论
人生理论人生哲学(哲理)
生命哲学生活哲学
胡适译杜威两本书一人生哲学为名
胡绳30年代新人生哲学
冯友兰1926年人生哲学国民政府高中统编教材
2、孔子人生论和道德论的概括
崇尚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仁与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做人与人格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子罕》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注重精神生活道德情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卫灵公》)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
提倡“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敏于事”(学而)
“敏于行”(里仁)
“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抛弃仁德没法成名
学而不厌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为政)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反对“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不排斥个人利益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
之,不去也。”(里仁)
反对“放于利而行”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等浮云。”(述而)
提倡“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宪问)
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
提倡爱人,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卫灵公)
“克己”(颜渊)“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人则轻以约,责己则重而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的人和思想是孔子“爱人”思想的延伸
巧言令色“德之贼也”(《阳货》)
3、人性善恶论
性善论孟子
性恶论荀子“饥而欲饮寒而欲暖”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性有善有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
告子世硕举人之善行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性三品论董王韩有仁无贪有贪有仁有贪无仁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性二元论张载朱熹理是善的气则有清浊多少之分
性日生说王夫之: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两个共同特点以伦理论人性;肯定对善的追求
4、义利、性命之辨
——义与利
以义为重孔孟董朱
以利为重管商韩
绝利弃义老庄
义利并重墨荀王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性命之辨
尽性口之于味本性知命知天乐命得之有命
5、有为和无为
无为
——形成于老子
“道常无为”
有为——入世
梁漱溟人生态度中西文化
意欲向前求-得满足于外-逐求-世俗-西
调和折中-得满足于内-郑重-道德-中
向后求-以无要求为满足-厌离-宗教-印
人生的本质是意欲满足与不满足及满足方式
6、修身养性格物致知
修身的重要性
“修身齐家治天下”“一以修身为本”
学思行
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君子有九思视听色貌言事疑忿得三戒
行文行忠信
敏于行讷于言
国宝国用国器国妖
慎独
三、几点启示
1、糟粕与局限性
笼统长于领悟短于逻辑重了晤不重论证
张岱年:“中国哲学不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亦无形式上的条理系统。中国思想家认为……能解释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上使人得到一种受用,便已足够;而不必更作文字上细微的推敲。”(中国哲学史大纲p8)
精华与糟粕一纸两面
乐天知命清静无为的两面性
注重道德情操与忽视人的现世幸福漠视个人利益
礼教吃人
2、道德建设与为人处世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