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
浅谈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
抬阁,又称台阁,是一项古老而又独特的绝技,蕴含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内涵。抬阁艺术来源于汉代的百戏。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历史积淀。它融合戏剧、杂技于一体,并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和乐队等多种技艺结合的一种高台艺术表演形式。运用独特技术,把扮演戏剧人物儿童根据剧情巧妙地置于扎制的格局之中由于有戏服和道具的遮掩,从而形成空中楼阁和云行雾飞的特点艺术效果。它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元代杂剧的盛行阶段,兴盛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社会上还存在了多种形式的抬阁表演。关于其称谓,各地是五花八门,如抬阁、飘色、铁棍、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彩亭、桌子戏、龙阁等等。蔡欣欣教授从各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蹈志》以及相关资料中就梳理出58种。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多种数据库的相关资料,发现对这传统艺术的特点、运行机制等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目前的发展问题研究较少。本文以河南安阳曲沟抬阁为例,对传统文化遗产抬阁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进行论述,目的是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它不是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简单传承,而是在历代演变过程中不断去融合其他门类艺术的有用成分,再加之不断的丰富和创新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形式。历今传承下来的中原抬阁享有华夏一奇的称号。抬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广泛。
1曲沟抬阁的由来与发展
抬阁最早见于南宋,《武林旧事》卷三载: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有记载:开煮饮酒候所活用台阁故事一段;或用群仙,随时装变大公。即在一木制的台架上将儿童或者扮演者分层固定在竖杆上,化妆打扮,表演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里面的人物角色,再以背景装饰搭配,由多人一起抬扛,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在抬阁的游行中,经过抬阁者步子的有意变换、身体来回舞动,使阁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晃动和颤抖,形成空中楼阁的景象;另外,抬阁集美术、音乐、服饰、杂技于一体,独特的设计,鲜艳的色彩,形象逼真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它的形式和独具的观赏性,是广场游戏活动的典范;再者,,是汉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曲沟是河南安阳的一个镇,相传是由孔子命名。曲沟原名干戈沟。相传,2500多年前,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来到这里,恰逢天色已晚,便命弟子在此停车住宿。村民们听说孔子来了,纷纷夹道欢迎。入村后,孔子觉得这里民风淳朴,与干戈沟的名称不太相符,于是乡民们便央求孔子为村庄更名。孔子说:我的故乡曲阜,物阜民丰,是至善至仁之地,将干戈沟更名为曲沟如何?从此,干戈沟改名为曲沟,这个名字也和孔子老家曲阜有了不解之缘。随后,孔子又在此讲学数日,传授民众礼仪知识。为感谢孔子,在他离开的那一天,大家抬起一张桌子,上边站着一位歌手,旁边放着一盆鲜花,边走边唱,把孔子一行送出很远。此后,每逢佳节,曲沟人就用欢送孔子的方式来庆贺,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因为是抬着桌子边歌边舞,就有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抬歌。此后,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到明朝时期,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了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