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寄欧阳舍人书(教学).ppt

格式:ppt   大小:713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寄欧阳舍人书(教学).ppt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7/8/5 文件大小:7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寄欧阳舍人书(教学).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寄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写墓志铭)。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这封信作于庆历七年,作者29岁。
写作背景介绍
基本解读
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
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
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
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
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
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文章结构
谨严,起承转合非常自然。
朗读课文
一、字音
第一段(原文)(1)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重点词语:
1、则铭而见之
同“现”,显现,表彰。
重点句式
1、夫铭志之著于世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译文(1)
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
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
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
涌上心头。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
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
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
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
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
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
来显扬。
第一段(2):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1、生者得致其严
尊敬
2、或纳于庙,或存于墓。
有的,不定指示代词
3、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
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
建功立业记载同“才”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
翻译重点句子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
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反问句
重点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