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第四节 东部沿海地区.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节 东部沿海地区.doc

上传人:liangwei2201 2022/9/12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节 东部沿海地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14
第四节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指从渤海湾到杭州湾的这一区域。该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呈现出南北两大块的发展趋势。北部地区(今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即海岱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北辛文化——大汶口2/14
第四节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指从渤海湾到杭州湾的这一区域。该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呈现出南北两大块的发展趋势。北部地区(今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即海岱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继龙山文化发展起来的岳石文化时期已出现少量青铜器,说明岳石文化时期已进入了青铜时代。辽东半岛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许多相似性,这是两个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南部地区(今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在太湖周围和杭州湾以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中可见到良渚文化的因素。分布在杭州湾南岸宁(波)绍(兴)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属河姆渡文化系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马家浜文化晚期,其文化因素逐渐融合。该地区继河姆渡文化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带有良渚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晚期文化。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南、北两大地区文化的过渡区域。这一过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既受海岱文化区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又受到长江以南宁(南京)镇(江),其早、中期遗存既带有大汉口文化因素,又带有宁镇地区北阴阳营遗址下层文化因素;,既含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素,又含有海岱文化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因素。
北部地区(海岱文化区)
一、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的南侧及西侧的湖东山前平原地带,、泰安县大汶口(1974年发掘的第一期遗存)、兖州市王因(下文化层),江苏省邳县大墩子(下文化层)、连云港市二涧村(下层)和大村等。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北辛文化大约距今6700年至5600年,跨越年代约1000年。
。器形有斧、敲砸器、铲、刀等,其中石斧和敲砸器的数量最多,盘状器和小型石铲次之。磨制石器有铲、刀、磨盘和磨棒等,、角、牙器发现得很多,常见的器形有镞、鱼镖、锄、凿、匕首、针、锥、梭形器等,其中镞和针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的蚌铲、镰、镞等蚌制工具。
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以夹砂陶的数量最多。夹砂陶以夹粗砂的黄褐陶为主,。均为手制。纹饰有竖直和斜行的短泥条组成的花纹带、,剔刺纹、乳钉纹等。彩陶数量很少,纹饰简单,仅在陶钵口沿的外壁绘一周红色或黑色宽带纹.
墓葬大多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向东。随葬品很少,一般只有二、三件陶器,有的无随葬品。有些墓葬,死者的头部覆盖一个红陶钵。此外,在北辛遗址还发现两座幼儿瓮棺葬。
二、大汶口文化
大汉口文比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的淮北地区,但其晚期遗址分布较广,西达豫中豫西,西南到皖北,北到鲁北。东北的辽东半岛,也受到该文化的影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始于公元前4300年,结束于公元前2200年.
根据大汶口、大墩子、刘林、上因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并结合碳14年代,可将大汶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2/14
早期阶段的遗址分布在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的淮北地区,分布范围比北辛文化广泛。主要遗址有山东省兖州市王因、滕县岗上村、泰安大汶口,江苏省邱县大墩子、刘林等。早期的石器均为磨制,制作较精致,、锛、铲、刀、凿、镰、纺轮、弹丸、砺石等。骨、鱼、牙器主要有骨锥、角锥、骨针、獐牙勾形器、骨栖、骨梳、雕花骨筒、骨管、穿孔龟甲等。高超的制作技术,大量的骨、角、牙器,是大汶口文化的特色之一。
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黑陶。、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有单彩,也有白衣多彩,、弧线、勾叶、波折纹等。典型器形有罐形鼎、釜形鼎、钵形鼎、盆形鼎、平底觚形杯、三足觚形杯、三足带把罐、豆、壶、钵等(图19)。这些器形皆为实用器,只有三足觚形杯无实用价值,可能是专门为宗教活动而制作的“法器”。
早期的墓葬,头向—般朝东,也有朝北的,如刘林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