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核舟记
笔记
文学常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正音
罔( ) 贻(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褶( ) 膝( )
楫( ) 篆( )
狭( ) 椎髻( í )( )
矫( )首倚( )
wǎng
yí
jī
shǔ
sǎn
rán
zhě
xī
jí
zhuàn
xiá
chu
jì
jiǎo
yǐ
yòu
核舟雕刻的内容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
小常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上任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第一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括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内容。
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
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
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二段
这段是怎样介绍核舟的?作用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作用是突出核舟的“奇巧”。
第三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雕刻的内容: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苏黄二人共阅一手卷,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闲适的心情和旷达的胸怀。
佛印和尚则有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
这一段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1、刻画人物,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2、“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
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第四段
这段写什么?
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悠闲境界。
第五段
第五段讲了什么?
船背部位的雕刻。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