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消防安全知识
消防安全知识
一、火灾基本常识
二、灭火基本常识
三、火灾逃生知识
火灾的基本知识
一、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
火灾的基本知识
二、火灾的分类:根据燃烧物的物质特性,消防安全知识
消防安全知识
一、火灾基本常识
二、灭火基本常识
三、火灾逃生知识
火灾的基本知识
一、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
火灾的基本知识
二、火灾的分类:根据燃烧物的物质特性,火灾分为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火灾发生的条件
1、三个必要条件:
(1)可燃物:凡是能够与空气中的
氧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均为可
燃物。如:氢气、氨气、乙炔、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汽油、原油、木柴、纸张、
棉麻织品等。
(2)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
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
应的物质。如:空气、氧气、高锰酸钾
等。
(3)着火源:凡能供给可燃物与氧
和助燃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如:
明火焰、火星、电火花、机械冲击、聚
集日光、化学反应热、雷击等。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以上
三个必要条件,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
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
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三个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氧气会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必须相互作用,否则燃烧也不会发生。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中,如果能够切断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或破坏三个充分条件不能相互作用,就可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火灾基本常识
三、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
初起
全面发展
下降
A轰燃
C
B
1、火灾初起阶段
产物:水汽、二氧化碳、少量一氧化碳
温度:火焰温度≥500℃,室温略有上升
2、火灾发展阶段
产物:烟、毒性气体
温度:环境温度可达到500℃以上,上层气温达到400-600℃---轰燃
3、火灾下降阶段
产物:氢气、甲烷
温度:室内温度下降到500℃左右,突然引入较多新鲜空气---爆燃
火灾基本常识
“三合一”场所
是指在既有厂房、仓库、商场中设置员工宿舍、或是在居住等民用建筑中从事生产、储存、经营等活动,俗称:“三合一”
火灾基本常识
。已导致53人死亡,另有70人受伤,其中17人伤势严重。
火灾基本常识
2010年2月9日央视新址大楼在建工地大火。火灾造成7人伤亡,其中6人为消防人员(1人牺牲),1人为央视工作人员。起火原因为附近燃放焰火的火花落在楼顶,引燃了易燃的防水材料。
火灾基本常识
2010年8月28日14时54分,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万达广场售楼处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7人受伤。
沈阳市万达广场售楼处火灾
火灾发生时,由于售楼处销售大厅内放置大量宣传用展板和条幅等易燃物品,致使火灾迅速蔓延。同时沙盘材质为易燃材料,燃烧后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并在短时间内封锁出口。售楼处是一个玻璃幕墙封闭的建筑,无窗户和户外楼梯,浓烟封锁楼梯后,二楼人员无法逃生,导致伤亡扩大
火灾基本常识--火灾案例盘点
2011年1月4日下午15时41分许,厦门湖里宸鸿科技厂房发生火灾,厦门支队出动12辆消防车、67名官兵投入灭火战斗,所幸工厂疏散及时,3000名员工在8分钟内全部疏散出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第二节灭火基本常识
(一)灭火的基本方法
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以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危害。根据燃烧原理和灭火作战实践,灭火的基本方法有:
1、冷却法。
2、窒息法。
3、隔离法。
4、抑制法。
引火源
可燃物
燃烧过程中的链式反应
助燃物
灭火基本常识
1、冷却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或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点。(水就是一种具有很好冷却效果的灭火剂)。
2、窒息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泡沫灭火的主要作用就是窒息)。
3、隔离法。就是将火源处或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隔离可燃物而停止。(火场上的破拆就是属于这种方法)。
4、抑制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活性的游离基,使燃烧反应终止。(卤代烷灭火剂和干粉具有抑制灭火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