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章墙体的基本构造
●砌体墙作为填充墙的构造要点
墙体与周边构件的拉结
合适的高厚比
其自重的支承
避免成为承重的构件
在框架承重体系的建筑中,柱子上面每500mm高左右留出拉结钢筋,以便在砌筑填充墙第2章墙体的基本构造
●砌体墙作为填充墙的构造要点
墙体与周边构件的拉结
合适的高厚比
其自重的支承
避免成为承重的构件
在框架承重体系的建筑中,柱子上面每500mm高左右留出拉结钢筋,以便在砌筑填充墙时将拉结钢筋砌入墙体的水平灰缝内。拉结筋不少于2Φ6,深入墙内距离一、二级框架沿全长设置;三、四级框架不小于1/5墙长,并不小于700mm。
●混合结构体系的后砌隔墙,最好在新砌墙两端原有的墙体上有间隔地掏去部分砌筑块材,使得新墙体砌筑时有可能局部嵌入原有墙体,做到新旧墙体有效搭接。
构造柱
压砖槛
高厚比是牵涉到砌体墙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增加厚度会增加填充墙的自重。需要时可以采取构造方法来解决。
即局部添加钢筋混凝土的小梁(又称压砖槛——每隔一定高度在墙身中浇筑约60厚的配筋细石混凝土,内置2Φ6的通长钢筋)或者构造柱(构造柱与墙体同步施工,每隔一定距离伸出拉结筋与分段的墙体拉结)。
第2章墙体的基本构造
●混合结构建筑墙体的抗震措施
结构特征——墙体承重
砌筑砂浆是砌体墙中的薄弱环节
抗震主要构造措施
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摆幅不至于过大,墙体不容易因错动开裂而倒塌
砌体房屋总高度(m)和层数限制
墙体类别
最小墙厚(m)
6度
7度
8度
9度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粘土砖(多孔砖)墙
24
八
21
七
18
六
12
(9)
四
(三)
混凝土小块墙
21
七
18
六
15
五
不宜采用
混凝土中块墙
18
六
15
五
9
三
不宜采用
粉煤灰中块墙
18
六
15
五
9
三
不宜采用
灰砂砖墙
21
七
18
六
15
五
不宜采用
第2章墙体的基本构造
●混合结构建筑墙体的抗震措施
结构特征——墙体承重
砌筑砂浆是砌体墙中的薄弱环节
抗震主要构造措施
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摆幅不至于过大,墙体不容易因错动开裂而倒塌
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形成内骨架,加强建筑物整体刚度
圈梁设置部位和要求:
墙类
烈度
6、7度
8度
9度
外墙和内纵墙
屋盖处及隔层楼盖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
内横墙
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
同上;各层所有横墙
粘土砖房圈梁设置要求
圈梁的高度一般不小于120,构造配筋在6、7度抗震设防时为4Φ8;8度设防时为4Φ10;9度设防时为4Φ12。箍筋一般采用Φ4~Φ6,按6、7度,8度,9度设防其间距分别为250,200和150。
钢筋混凝土圈梁必须全部现浇并且最好在同一高度闭合。若遇洞口,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000mm。
构造柱设置要求
构造柱不单独承重,因此不需设独立基础,其下端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固于浅于500mm的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在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后浇筑钢筋混凝土柱,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mm。柱截面应不小于180mm×240mm。配筋为纵筋4Φ12,箍筋采用Φ4~Φ6,间距不大于250mm。在离圈梁上下不小于1/6层高或450mm范围内,箍筋需加密至间距100mm。
转角处构造柱
构造柱与砖墙拉结
纵横墙交接处构造柱
构造柱不设独立基础
砌体采用空心砌块,即便墙体不是配筋砌体,也应该在对应砖墙设构造柱的位置将若干相邻的砌块的孔洞作为配筋的芯柱来处理,用以代替构造柱。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的芯柱最小截面不小于130×130。中型砌块芯柱最小截面为150×150。芯柱的配筋对小型砌块而言每孔1Φ12;对中型砌块而言,在6、7度抗震设防时1Φ14或2Φ10,8度设防时1Φ6或2Φ12。芯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小型砌块C15,中型砌块C20
圈梁与构造柱整浇
脱模后的圈梁、构造柱
圈梁、构造柱与框架结构梁、柱的区别:
1)圈梁、构造柱是墙体的一部分,不单独承重;
2)圈梁、构造柱与墙体同步施工,墙不是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