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
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
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
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
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
容。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
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
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
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
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
是经济发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展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
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
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的教育,展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
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
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如下
特征:
实践性。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
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
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
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
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
律、伦理、环境等内容。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
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
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
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
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
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
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
求奠定基础。
(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
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课程
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
的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
究性的内容。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
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
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与技术
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
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
(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定位课程性质、地位、作用
导言课程理念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设想及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
总目标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
阶段目标知识与技能
基础型课程部分内容主题,学,活动建议
内容与要求拓展型课程部分内容主题,学,活动建议
研究(探究)型
课程说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