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方案2.16.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方案2.16.docx

上传人:kunpengchaoyue 2022/9/1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方案2.16.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黄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方案
****
2022-04-27
一、规划背景
黄石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从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布局、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国家生态园2
《黄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工作方案
****
2022-04-27
一、规划背景
黄石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从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布局、突出城市特色等方面,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确定了其“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总体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黄石市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着力加强新区建设及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等,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大量城建项目的开工,使黄石市主城区的交通运行和交通环境压力正面临严峻考验,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及公共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滞后于城市建设的步伐,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亟需结合交通运行条件进行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黄石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为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机遇,统筹交通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明确交通发展战略,重点规划城市近期交通发展方案,有必要编制《黄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以中长期交通发展战略统筹指导近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科学推进,促进黄石市交通体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受黄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开展本次规划编制工作。
2
二、规划范围与年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黄石市中心城区(黄金山组团、大冶湖核心组团除外),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用地规模63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为2017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部分专项展望至远景年。
三、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以发展战略定蓝图、以系统构建定框架、以三难整治定路径、以近期建设定重点,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多层面,针对黄石市中心城区已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交通问题,从系统高度提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或缓解方案。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系统梳理既有规划,明确交通发展战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确保城区道路畅通;
>规范道路通行秩序,树立城市文明形象;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四、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将结合现状调查,对交通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对发展态势进行科学研判,为规划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与保障。共开展10个专项的规划与研究,
1、交通现状调查及分析
通过对黄石市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运行数据、路内停车及交通拥堵点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与交通秩序
3
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
主要工作包括:
(1)交通基础设施调查——包括主要道路断面、长度、组织形式、标志标线,交叉口渠化、控制形式等基础信息,隔离设施、信号设施、监控设施、电子诱导设施等智能设施分布等。
(2)道路交通运行数据调查——对路网拥堵节点的车速、流量流向、拥堵时段、交通秩序等进行调查等。
(3)现状停车调查——对停车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路内施划泊位及公共停车场分布等。
(4)现状问题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内容,从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对交通秩序和通行能力的影响;路内违法停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智能交通设施,如电子警察、信号灯、卡口等对规范道路交通运行秩序的影响问题等方面,对黄石市中心城区交通问题进行分析,为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2、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结合武汉城市圈、黄石市城市发展愿景,以满足黄石市交通出行需求、提升出行品质为根本原则,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为
4
核心,以展现区域人文及自然景观特色为目标,制定适应黄石市自身发展的既自成体系,又与武汉城市圈有机衔接的交通发展战略,明确近远期交通发展目标,指明交通发展方向。其中,重点研究近期城市大发展阶段交通支撑策略。
3、道路系统规划
结合黄石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对既有道路系统应予以及时调整。在新的交通发展战略框架下,道路系统规划将基于总体规划中综合交通规划成果,整合新的发展条件,完成如下五项内容:
第一,研究区内快速路系统。结合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整合既有道路系统规划、建设成果,将快速路纳入道路规划系统。
第二,优化主次干道系统。强化与主骨架的衔接,各片区间及内部衔接,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第三,打造区域微循环路网。缓解交通拥堵,完善道路功能。
第四
确定道路断面。
基于道路功能定位,综合考虑交通需
求及构成特征、公共交通尤其是中运量公交(有轨电车、BRT)慢行交通等因素。
第五:实
现对外快速衔接。统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