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国家大剧院分析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103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家大剧院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yzhlyb 2022/9/14 文件大小:3.0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家大剧院分析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戴妍娇20100240104
徐嘉琳20100240115
四十年等待……
两轮设计竞赛
三次方案修改
七年建设施工
北京市对大剧院的需要:

1)在08奥运的激励下,
徐嘉琳20100240115
四十年等待……
两轮设计竞赛
三次方案修改
七年建设施工
北京市对大剧院的需要:

1)在08奥运的激励下,.
2)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座顶级的国家大剧院是大范围城市改造中必须的,是长期空缺的建筑.
3)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教育中心,所以需要有现代的高档的建筑来接待国际化友人
建设背景

1)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掀起了建设热潮,旨在建设现代化建筑.
2)有了世界级的表演场所,首都北京才能更好地为各路巨星提供一个舞台,更好的展示中国顶级艺术家风采,才能更广泛的传播中国文化.
4)建设一个国家大剧院是中央领导者长期以来的愿望
(城市
建筑)
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建筑群里,人民大会堂是“主”,国家大剧院是“次”,它既要
明珠闪烁,但又不能光芒过于璀璨而喧宾夺主。
国家大剧院要成为首都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两条设计原则:
最初设想:
采用长方形的形体去呼应与协调周边建筑
三个分离的演出区域中设置四个演出剧场,顶上采用穹形大棚。
想要给所有那些来访者(不管他们是不是来看演出的人)提供一个
公共场地,一个如同演出大堂的文化场地。
在三个剧院周边留出不同的展览和游行的可能,公共区域不仅仅是
一片人们穿梭过往的区域,更是一片文化的空间,不受三个剧院活
动的限定,能独立成篇,是具有个性的文化空间。
另外就是北京的气候决定了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得是内部的,不受其
恶劣天气影响的。
融入北京大环境的处理方法:
人工湖水面
水下廊道
周边花园
降低高度
创新式地基
水下长廊
入口类似原始的洞穴,
具有天生的、保护性的气质。
北京多风,风会拂起池中水面,随着
观众慢慢走入水下廊道,眼前消失的
建筑实景会再长廊中再次显现,透过
波动的水,又一次消失,而仿佛瞬息
间,人们就身在建筑物之中了。
周边花园
相对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威严与历史感,大剧院周边的花园应该具有一定引导性,
让人们随之渐渐发现大剧院的穹顶,接着是水池,最终是整体的风景。这些花园
标志着不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又将其连接起来。
大剧院的花园和水池的总和与在北边和西边绕着紫禁城的公园
与湖水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感。
降低高度
大剧院处于天安门广场的范围,任何新建筑都不能抢去那些标志性建筑的
风采,所以按照规定大剧院不能高于人民大会堂的高度(46m)。
不能高建,只能往下挖,,建筑的三分之一都隐藏在地下。
争议:
国家大剧院与环境融合
?
观点一:
融合
观点二:
不融合
用对比形成融合,起到强势,突出主体的效果,但却不压倒主建筑(人民大会堂)的气势.
与周边的原建筑风格不符合,太过突兀
以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为例论述
是否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般与建筑融合?
安德鲁的构思
1)国家大剧院如正要从地面破壳而出的蛋,蕴含生命力.
2)如水中生出的”湖上浮阁”
蕴含着一种与地面的张力,既溶于大地,又有想挣脱大地束缚向上发展的动势.
观点一:国家大剧院与周边环境十分融合
与周边环境融合
对比作为其中一种是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手段,能充分突出主体建筑.
三角形
方形
形态对比
透明虚体
不透明实体
虚实对比
超椭圆形
方形
形态对比
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
风格对比
观点二:国家大剧院与周边环境不融合
1)从主次关系看:
融合应是环境为”主”,建筑为”次”,而国家大剧院的怪异形态会使建筑从环境中脱离出来.
卢浮宫金字塔由透明玻璃建造,为虚体,为”次”
国家大剧院为”主”
会抢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地位
不会抢卢浮宫的主体地位
2)从主体位置看: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地下为主体
地表为入口


阴阳平衡
国家大剧院
地下为主体
地表为主体


阳阳相悖
3)从风水角度看:
依据”天园地方”,”东天西地”的中国传统观念,国家大剧院应在人民大会堂的东侧,而事实却与之相反.
4)从整体城市规划看:
大剧院的怪异形态破坏了北京的整体规划,破坏了北京传统的棋盘文化格局和胡同文化网络,与北京惯有风格不符.
5)从周边环境形成的文化格局看:
天安门广场的所有建筑共同建构了一个“凹性”的、与天体相对应的、以接纳和接受能量为主旨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