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docx

格式:docx   大小:224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docx

上传人:泰山小桥流水 2022/9/14 文件大小:2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
2014年2月,美国国防部牵头成立了“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下简称“数
字制造”,DigitalManufacturing)。2014年12月,美国能源部也宣告牵头
筹建“洁净能源制造创新机构之智能制造.
数字制造VS智能制造
2014年2月,美国国防部牵头成立了“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下简称“数
字制造”,DigitalManufacturing)。2014年12月,美国能源部也宣告牵头
筹建“洁净能源制造创新机构之智能制造”(下简称“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两个机构将不行防止地研究各种智能制
造技术,那么两个机构怎样分工,各自研究领域的主要差别在哪里?美国先进制
造国家项目办公室(AMNPO)从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一、机构的目标
数字制造机构:在整个供给链中利用增强的、可互操作的信息技术系统,全面改
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专注:未来自于设计、生产和产品使用中的数据进行
综归并加以运用,减少制造周期和成本;将制造过程全数字化,增强产品全寿命
周期的建模与先进剖析工具,提高产品性能、工艺效率和公司绩效。各个工业部
门实现全方向成本降低。
智能制造机构:从及时能量管理、能源生产率和过程能量效率的角度,降低制造
成本。机构将成立一个由互联数据驱动的工艺平台,平台将使用创新的建模与仿
真手段和先进的传感与控制技术。专注:在整个生产运转中将效率信息及时集成,
要点是将能量和资料使用降到最低;特别面向能量密集型的制造部门。
.
美国提出的“智能制造”观点
二、机构开发的核心技术
数字制造机构:经过鉴于计算机的集成系统(由仿真、三维可视化、剖析学和各
类共同工具构成),将设计、制造、保障和报废系统的要求进行连结,完美成熟
整条“数字线”。在实行设计时,综合利用智能传感器、控制器和软件来提高保
障性,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关于传感器来说,机构主要研究使用现有传感器
来优化产品和工艺操作,并为未来传感器的开发供给需求输入。
.
美国空军提出的“数字线”观点
智能制造机构:用于高能效制造工艺的耐用传感器、控制和性能优化算法、高逼
真度建模与仿真技术,用于技术集成的开源平台——集成所有制造过程中的清
洁能源和高能效应用、能量优化的控制与决议支持、原料和运转资源。“智能制
造”特别关注以一种环保和优化生产率的方式,降低选定制造工艺的能耗。关于
传感器来说,机构追求开发新的传感器,用新的方式监测工厂的能量使用以及现
有传感器的使用。
三、机构的交托成就
.
数字制造机构:前沿数字化技术——减少制造的时间和成本,增强美国本地供
应链的能力,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降低国防部以及民用系统的采办成本。机构将
开发并考证数字制造技术,在要点的制造业中部署这些技术并使之商业化。
智能制造机构:传感器——可以在高温高压环境中工作,控制系统——使用来
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计算模型——模拟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运转,开放式平
台——考证这些技术的集成怎样提高能效。技术目标可包含:将一款用于过程
监测的耐用传感器商业化,对选定的制造工艺,在5年内考证25%的能量成本
降低;并且计划在10年内达到至多50%的能量成本降低。机构总目标是减少寿
命周期能源使用,增添能源生产率,提振地域经济、就业以及本地生产,保障美
国制造的竞争力。


1

两个机构对照表
联邦资助
目标:产品设
计和制造工艺
及时控制

数字制造
国防部
跨供给链、可互操作
的信息技术系统

智能制造
能源部
互联数据驱动的工艺
平台——使用创新的建模
与仿真手段和先进的传感
与控制技术
重申能量密集型工艺
的优化
.
要点得益点

成本的节俭

成本的节俭
更快的上市周期

高能量效率和能量循环
利用
节俭成本的关
注领域
合用工业
核心技术和工
艺领域

更为精准的设计、构
建、自动考证和修正过程
所有制造业
集成IT系统的智能
机床

优化能量使用,生产成
本减少10~20%
能源密集型制造部门,
如:化学生产,太阳能电池
制造,钢铁
鉴于先进硬件和软件
平台的先进传感、仪器、监
测、控制和工艺优化技术
机-机通讯(跨平台和
公司)

建模与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三维模
型,鉴于模型的公司,可
互操作的系统
先进资料和工艺的设

详尽描绘

剖析学
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制

高温高压环境中的耐
造与设计观点从实验室环
境或原型转变为标准的商
业实践
成立“数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