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缺铁性贫血-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828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缺铁性贫血-课件.ppt

上传人:350678539 2022/9/15 文件大小:1.7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缺铁性贫血-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缺铁性贫血-课件
第一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讲授内容
概念
流行病学
铁代谢
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continue
第二页,共26页。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缺铁性贫血-课件
第一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讲授内容
概念
流行病学
铁代谢
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continue
第二页,共26页。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第三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continue
体内贮存铁耗尽
irondepletionID
红细胞内铁缺乏
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
缺铁性贫血
irondeficientanemia(IDA)
铁的需求和供给失衡
小细胞低色素
概念
第四页,共26页。
continue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
贫血
转运障碍
铁摄入不足
供不应求
吸收不良
丢失过多
利用障碍
病因
第五页,共26页。
continue
缺铁性贫血
流行病学
IDA
最常见
的贫血
婴幼儿妊娠
育龄妇女青少年
与生理病理等因素有关
第六页,共26页。
(二)铁的代谢

生理性来源:
外源:食物如瘦肉、蛋类、肝、木耳、海带。动物食品铁的吸收率高(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1-7%)
内源: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病理性来源:输血或铁剂治疗
第七页,共26页。

正常人含铁总量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铁20-25mg,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其中血红蛋白铁约占67%,%。4%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及某些酶类。
第八页,共26页。

吸收:
1)部位:十二指肠及空场上段
2)影响因素:
①胃酸和维生素C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并使铁稳定在溶解状态,防止再氧化。
②肠粘膜根据体内储存铁的情况,调节其吸收。体内储铁丰富、铁蛋白饱和时,吸收少,反之相反。
排泄:
①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每天的排泄量极少,与吸收量保持平衡。
②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汗液、皮肤细胞代谢排出少量铁。
第九页,共26页。

转运与利用:
肠粘膜
血液
铜蓝蛋白
Fe3++转铁蛋白
血清铁(运铁蛋白复合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骨髓
幼红细胞
铁受体
+
胞饮作用
细胞内
Fe3+
转铁蛋白
+原卟啉
血红素
+珠蛋白
血红蛋白
Fe2+
第十页,共26页。
continue
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
组织缺铁
肌红蛋白和酶
300mg
转运铁蛋白
运铁蛋白
红细胞
血红蛋白铁
单核吞噬细胞内分布铁
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吸收铁(1mg/d)
丢失铁
男(1mg/d)
女(-)
第十一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continue
病因发病机制
病因
铁吸收障碍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铁丢失过多
第十二页,共26页。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成人每天需铁量约1—2mg,育龄妇女、婴幼儿、青少年的需铁量增加。如长期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则使体内贮存铁缺乏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第十三页,共26页。

原理
1) 铁以二价离子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
2) 胃酸使食物中的铁游离,增加其溶解度;
3) 维生素c将食物中的三价铁转变成二价铁被肠黏膜吸收。
A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食物迅速通过胃至空肠而影响铁的吸收;
B萎缩性胃炎、胃全切术后因胃酸缺乏而致铁吸收不良;
C小肠黏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第十四页,共26页。
、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可丧失大量的铁,使体内贮存铁逐渐消耗。
1)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钩虫病、痔出血等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
2)女性月经过多
第十五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continue
病因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缺铁对造血系
统的影响
缺铁对组织细胞
代谢的影响
第十六页,共26页。
缺铁性贫血
continue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缺铁原发病表现
贫血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
消化性溃疡肿瘤
痔疮导致的黑便
妇女月经过多
血管内溶血导
致的慢性失血
苍白乏力易倦头晕
头痛眼耳鸣心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