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一页,共17页。
目的
一、了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二、熟悉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三、掌握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
第二页,共17页。
什么是低体温?
低体温: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即为低温。
文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处理
第一页,共17页。
目的
一、了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二、熟悉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三、掌握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措施
第二页,共17页。
什么是低体温?
低体温:当核心温度低于35摄氏度即为低温。
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50%病人核心体温低于36摄氏度
1/3病人核心体温低于35摄氏度
现状:术中低体温容易被忽视
第三页,共17页。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环境因素:
√层流手术室快速空气对流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24摄氏度
√研究指出,在19摄氏度—21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有50%的病人会出现低体温
第四页,共17页。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2、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时,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
√气管插管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想通,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
√麻醉药物扩张外周血管,肌松药抑制寒战反应,使机体难以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
第五页,共17页。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3、手术因素:
√手术区域皮肤的暴露和挥发性消毒液消毒的使用,使辐射和蒸发散热增加,体温迅速下降。
√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切口大,手术区域脏器的,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散热增加。
√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手术敷料部分被冲洗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第六页,共17页。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4、输液输血因素:
√大量输入库血及未加温的液体都可使体温下降。研究证实:成人静脉每输入1L的液体或每输入1个单位4摄氏度血液,。
第七页,共17页。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5、自身因素:
√手术时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收缩,导致体温下降
√患者术前禁食,如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的敏感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对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产生体温下降。
第八页,共17页。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1、增加伤口感染率:
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位,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第九页,共17页。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2、影响凝血功能
血流速度减慢,降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等。
第十页,共17页。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3、影响机体代谢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摄氏度,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静脉血流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进一步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药物的代谢。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减慢,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第十一页,共17页。
(二)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科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第十二页,共17页。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1、提高外周环境温度,注意保暖
√保暖接送患者,接送床上的被子预先加热,接送过程中包裹严密,避免皮肤暴露及经过寒冷地段
√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皮肤消毒前应将室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待铺好无菌巾,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节至22—24摄氏度,湿度50%—60%
√手术床上铺电热毯,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防止漏电。也可使用循环水毯,安全性较强,可随时调节温度在30—41摄氏度之间
第十三页,共17页。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2、呼吸道保温
√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可预防呼吸道散热,有效的减少深部温度下降
√同时采用热量—水分交换滤器(人工鼻)可以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呼吸系统中,维持呼吸道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第十四页,共17页。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3、减少术中热量散失
√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可用Betadine(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室间,减少脏器的暴露
√需要进行冲洗体腔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散失
第十五页,共17页。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4、液体加温输入
√实验表明,输注预热(37—38摄氏度)的液体,可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
√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能超过37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