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其他宇宙的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在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说。“全世界科学家一致公认:他的天才思想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炫目的技术革新,100年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2000年的总和。计算机、人造卫星、通讯技术、激光、电视和原子能,无一不与爱因斯坦所揭示的理论有关。”
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天才,还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祖父级偶像”。他的一生都在为人道主义与和平事业服务,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大声疾呼,反对法西斯主义、种族偏见和麦卡锡主义。据报道,他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里的档案就有1400页。他做到了今日科学家甚至是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宗教领袖都做不到的事。爱因斯坦是全人类公认的二十世纪仅次于马克思的世纪最伟大的巨人,让我们进入他的生活里程去领悟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20课
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课标要求:了解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不要忘记,仅有知识和技术不可能使人类过上一种快乐而有尊严的生活。人类绝对有理由将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倡导者,放在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爱因斯坦
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乌尔姆,犹太血统。他的父亲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很有音乐天赋。他生长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中,父母对他十分宽容的,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年幼时,爱因斯坦就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几乎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小提琴终身陪伴着他。
爱因斯坦和的妹妹玛伽, 他在整个一生中与他的妹妹玛亚始终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从这种家庭温暖中继承了善良与正直.
爱因斯坦传记
烏爾姆鎮大會堂
出生地德國的烏爾姆鎮(Ulm)。三岁多他还不会讲话,并且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他不像其他孩子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歪着脑袋倾听母亲弹奏优美动人的音乐。他很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一切表达出来。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阿尔伯特为此心花怒放,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一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童年之迷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迷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到了上学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了音乐,开始学小提琴。喜欢音乐,能用小提琴熟练地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他心生厌倦。
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校的照片
中学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毫无兴趣。一次他的父亲来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并问班主任老师,他的儿子将来做什么合适。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越来越复杂。12岁时,他得到一本几何教科书。竟然一口气把全书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密所折服。每当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将定理再次予以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
在整个中小学时代却常常被斥为“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中学毕业前夕,校方甚至勒令他退了学。16岁那年,他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尽管物理数学成绩很好,但由于有些科目考砸了锅,只得名落孙山。第二年进入大学后,他仍然不愿意强迫自己去适应那种被动的、刻板的、纯粹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他擅自“刷掉了”很多课程,只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数理课并在家里自学。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仍然不是“好学生”:曾被数学教授称为“懒狗”,曾因做实验出事故受到处分,还曾被物理教授认为不适宜学物理而应当改行。大学毕业时几位同窗好友都留校当了助教,由于他的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两年后才找到固定职业。这种种亲身经历,使爱因斯坦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