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文档名称: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ppt

格式:ppt   大小:8,339KB   页数:7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ppt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8/10 文件大小:8.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芙蓉之城——成都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四、成都的名胜古迹
第一节芙蓉之城——成都
一、成都的地理环境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20公里有龙泉山,西50公里有邛崃山,可谓盆中之盆。
成都地处温带,冬暖春早是成都气候的显著特点。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5度以上,高于同纬度的武汉、上海。夏长而不炎热,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度。另一气候特点是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哮日”之说。成都年平均降水量949毫米,但夜雨率占百分之七十,古有“巴山夜雨”之说。
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平土厚的土壤条件,是成都及附近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重要原因。也是成都鲜花四季竟放,成为中国著名花市的原因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远在3000多年前成都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传说中的“蜀王鄨灵治水”,“杜宇教民务农”反映了早期成都发展情况。
成都的建城史有2000多年。公元前4世纪,蜀王开明氏5世从郫县迁都至成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2000多年来成都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成都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成都附近的农桑业很发达。秦惠文王灭蜀,在此置成都县,后改置蜀郡。“移秦民万家实之”,人口剧增,并传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冶铁技术。
西汉时,成都为益州郡治,当时丝织业发达。城南置有锦官,所以成都也名锦城。
汉代时这里也是水稻的主要产地。王莽末年,公孙述乘中原大乱,据成都称帝,号“大成国”。这是成都第一次成为国都。
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成都,史称蜀汉,达42年。
南北朝梁武陵王萧纪也称帝于成都,但时间很短。
隋时,改益州为蜀郡,成都仍为蜀郡治。隋末,萧铣在成都称梁王。
唐初复置益州,唐至德中改为成都府,西城区为剑南道西川成都府治,东城区属华阳县地。安史之乱时,成都为唐朝的行都,四川也成为中原人的避难所。
唐末,王建据西川称蜀帝34年(前蜀)。五代时,孟知祥又继前蜀帝称帝31年(后蜀)。后蜀孟昶命人民在土城墙上遍植芙蓉,秋日城墙上花开似锦,绚丽动人,故成都简称“蓉城”。
北宋,成都归西川路,后降为益州,最后为剑南西川节度。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顺在此建大蜀政权。
元代在此建四川行中书省,成都为省治,,明玉珍在重庆称帝,改国号为“夏”,把成都作为他的陪都。
明初,成都除了为四川省治外,朱元璋封其子朱椿为蜀王,以成都为王府。明末张献忠德“大西”政权也在成都建都。
清代,成都一直是四川省会,但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成都人口只剩下几万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万县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道的畅运,重庆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成都日趋衰落。
民国时期,成都仍为四川省会。1928年为省直辖市.
1949年12月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为四川省会。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成都历史上文采光华。
公元前140年前,汉景帝任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石室——文翁石室,这是中国最早由地方政府创办的郡国学校。
唐宋时期益州麻纸驰名全国。雕版印刷使用很早,“宋时蜀刻甲于天下”。
唐宋时“蜀戏冠天下”,成都大慈寺的壁画也被颂为“天下第一”。北宋时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成都的灿烂文化
成都历史上文人荟萃,本地学者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唐代音乐家段安节、雷威;五代画家黄筌,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史学家范祖禹、范镇等都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成都;此外,三国时政治家诸葛亮,晋代文学家左思,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刘禹锡、元稹、白居易、女诗人薛涛,宋代陆游、苏轼、范成大,明代文学家杨升庵,当代的郭沫若、巴金等都在成都居住,都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
文君井,位于邛崃[qióng lái]市内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园内建筑为清末民初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