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佛教哲理.pdf

格式:pdf   大小:79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佛教哲理.pdf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7/8/10 文件大小:7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佛教哲理.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佛教哲理
史继忠①
筘省文史研究馆贵州 550004)
内容提要:本文把佛哲理概括为如下几个要点:一、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是“苦”;二、“觉悟”是佛教立教之
本;三、“因缘和合”是佛教哲理的基石;四、“三法印”集中体现了佛家思想;五、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关键词:佛教哲理
KA10008750(2007)01294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早。佛教是一种智慧,饱含着人生哲理,包括对人
生现实的态度,对痛苦与烦恼的解脱,对“内在生命”的净化,对“人生终极”的关怀,对“彼岸世界”的追求等
等。佛教有一整套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和理性思维,它按照印度“因明学”的思维模
式,合乎逻辑地构建起“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三世两重因果”和“三法印”的理论体系。
佛经难读,佛理艰深,很难得其要旨,本文拟从哲理上提出几个要点,对繁复、深奥的佛理进行解读。
"
佛教的全部关注集中在“人生”,重在人的心灵。佛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它产生于苦难深重的印
度种姓社会,形成于反婆罗门专横的历史过程中,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佛教认为“一切皆苦”,并以此为出
发点探索人生的解脱。“四谛”是佛教理解社会人生的四大“真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讲的是人生如
何彻底摆脱痛苦与烦恼的道理。
“苦谛”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刻洞察,是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是佛教立说的根基。佛教通
过对人生全过程的剖析,提出了“四苦”、“八苦”之说。从最基本的生理意义上观察人生,认为“生、老、病、死
皆是苦”,这“四苦”具有普遍意义,任何人都无可抗拒,无法摆脱。进而观察社会,又发现四种由于社会原因
而造成的苦,即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阴盛。“怨憎会”是因“仇”而产生的痛苦,相互仇恨的人偏偏处
在一起,想分开又无法分开,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冤家路窄”。“爱别离”是因“爱”而产生的痛苦,相亲相爱
的人总免不了“生离死别”,爱极生恨,苦不堪言。从“求”的方面着眼,执意追求的事,往往不能如愿以偿,有
时甚至事与愿违,这便是“求不得”之苦。从“欲”的方面着眼,外界事物通过五官而产生感觉,由感觉而引起
欲望,因欲望过于强烈而有诸多烦恼,这便是“五阴盛”的苦。生理上的四苦加上心理上的四苦合为“八苦”,
构成苦难的人生,这便是“苦谛”。
分析苦的根源,是因“五阴”集聚而致。“五阴”又称“五蕴”,含有阴蔽、覆盖、积聚之意。佛教认为,物
质作用于人,是通过“五官”,因五官而产生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由感觉而导致欲望,
在意识上产生“六欲”,即声欲、***、食欲、财欲、睡眠欲和名欲。由于追求上有得有失,于是情绪波动,引起
喜、怒、哀、乐、爱、憎、忧思等情绪变化,谓之“七情”。“七情六欲”扰乱了人的身心,郁结在心,象迷雾一样笼
①作者简介:史继忠,男,贵州文史馆原副馆长,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及
贵州文史。
·· 2007l
罩心灵,以致“执迷不悟”,由是而有诸多烦恼,这便是“集谛”的道理。
在佛家看来,生、老、病、死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坦然对待,不必耿
耿于怀。爱、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