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清明杜牧诗赏析 】是由【雨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清明杜牧诗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清明杜牧诗赏析
清明杜牧诗赏析
1/3
清明杜牧诗赏析
清明杜牧诗赏析
清明
杜牧
清明节气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哪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说明
断魂:形容凄迷悲伤的心情。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赏析
这首诗描述清明节气的天气特点,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节气,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亮,花红柳绿,有时却小雨纷纷,绵绵不停。首句“清明节气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点(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
魂”,指心里十分凄迷悲伤而其实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按例该家人聚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此刻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味道已不好受,恰恰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调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幸好周边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遣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哪处
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增补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取代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绽放的树梢,朦模糊胧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志)。诗到这里戛可是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愉悦地追上前往,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取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因为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辈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内行路中间,刚巧碰上了雨。清明,固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亮的节气,可也是天气简单发生变化的时期,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小雨纷纷,是那种“天街毛毛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点。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漂亮的境地。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境界的;可是它又不只是这样而已,它还有一层特别的作用,那就是,它实质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边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全力形容那种十分激烈、可是又并不是理解表此刻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聚会,或游乐赏析,或上坟扫墓;此刻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味道是复杂的。恰恰又追上小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增了一层愁绪。因此诗人用了“断魂”二字;不然,下了一点毛毛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出处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原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许多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因此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如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形,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理解: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清明杜牧诗赏析
清明杜牧诗赏析
2/3
清明杜牧诗赏析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无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亮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二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取了美的享受;此刻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明:他只将“画面”恩赐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含了“音乐”。读者赏识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约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可是这里不行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仿佛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掉了委宛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领悟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必定是真村名,也不必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漂亮的杏花深处的农村就够了,不问可知,那处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招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可是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如何的闻讯而喜,如何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往,如何的愉悦地找着了酒店,如何的欣慰地获取了避雨、消愁双方面的满足和满意,这些,诗人就能“无论”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辟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加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平常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创建作之痕。音节十分友善圆满,情形特别清爽、生动,而又境地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序次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形、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可是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类心境的方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出色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渐上升、高潮极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极点,却又不是了如指掌,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回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杜牧诗赏析
清明杜牧诗赏析
3/3
清明杜牧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