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9/2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 】是由【学习的一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体会
周建华[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8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炎的患者亦日益增多,临床上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约95%的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称为结石性胆囊炎,5%的病人未合并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囊结石互为因果关系,胆囊结石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囊炎症,胆囊炎反复发作又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原因。急性胆囊炎因失治、误治,反复发作则形成慢性胆囊炎,且临床上缠绵难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胁痛”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热论》指出:“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脉解篇》说:“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素问?缪刺论篇》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灵枢?经脉篇》及同书《胀论》等篇章也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等记载。说明了胆腑有病可以引起胁痛。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和近代认识,胁痛的病因主要为肝气郁结,外伤瘀血,失血伤阴,湿热侵袭。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络脉失养。我从事临床10余年,应用自拟消胆汤并随证加减治疗了大量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从中有所体会,现总结如下。
1、消胆汤基础方
旋复花20g、茜草20g、没药30g、砂仁20g、青皮20g、郁金30g、白芍25g、元胡20g、香附15g、党参40g、柴胡20g。
2、辨证论治

(1)症状:胁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之变动而增减,饮食减少,暖气频作,苔薄,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
(3)方药:消胆汤加味。
旋复花20g、茜草20g、没药30g、砂仁20g、青皮30g、郁金30g、白芍25g、元胡20g、香附30g、党参40g、柴胡20g、乌药20g、木香10g、半夏15g、生姜15g、白芥子20g。

(1)症状:胁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弦。
(2)治则:养阴柔肝利胆。
(3)方药:消胆汤加味。
旋复花20g、茜草20g、没药30g、砂仁20g、青皮30g、郁金30g、白芍30g、元胡20g、香附15g、党参40g、柴胡20g、沙参20g、麦冬20g、合欢花30g、酸枣仁30g、丹参20g、女贞子20g。

(1)症状:胁痛如刺,痛处不移,痛引彻背,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2)治则:祛瘀通络利胆。
(3)方药:消胆汤加味。
旋复花20g、茜草30g、没药40g、砂仁20g、青皮20g、郁金30g白芍25g、元胡20g、香附15g、党参40g、柴胡20g、大黄10g、桃仁20g、红花20g、当归20g。

(1)症状:发热恶寒,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数或弦数。
(2)治则:清热利湿利胆。
(3)方药:消胆汤加味。
旋复花20g、茜草20g、没药30g、砂仁20g、青皮20g、郁金30g白芍25g、元胡20g、香附15g、党参40g、柴胡20g、黄芩20g、栀子20g、金钱草50g、茵陈50g、大黄15g、生姜20g、茯苓30g。
3、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41岁,农民,自觉右胁肋下疼痛,走窜不定,情绪波动时加剧,偶有口苦,纳呆,嗳气频作,2年余。在家自服多种消炎药及消炎利胆片、鸡骨草丸等,病情时好时坏,从未就诊系统治疗。与2007年2月9日来我院就诊,查:莫菲氏征阳性,余查体未见异常,肝功能,三对半血尿淀粉酶均未见异常,肝胆脾超声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西医诊断: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肝气郁结,肝火上炎。
方药:旋复花20g、茜草20g、没药30g、砂仁20g、青皮20g、郁金30g、白芍25g、元胡20g、香附15g、党参40g、柴胡20g、乌药20g、半夏15g、生姜20g、沙参20g、麦冬20g、茯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服7剂后,诸症减轻,仍觉右胁肋下不适,上方去半下、沙参、麦冬,连服20剂后,患者诸症全无,停止服药。但嘱其调情志,多休息,切忌肥甘辛辣滋腻之品3个月,现随访至今未复发。
4、疗效与结果
在临床全部治疗病例中,最短7剂见效,最长12剂见效,病程最短27剂获愈,最长59剂获愈,全部病例获愈后,在随机随访中,有2例患者因胆囊内结石较重而行手术摘除,有3例患者获愈后不久,因饮食不节而复发,但未就诊,余暂无复发者。
5、体会
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常因患者在胆囊炎的急性期,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停止用药治疗或失治、误治,反复发作而形成,故患此病者,除正确治疗外,即使症状消失也应长期用药治疗,同时忌口,以巩固疗效。本病在中医称为胁痛,其病因既有外感,亦有内伤,既主要为肝气郁结,外伤瘀血,失血伤阴,湿热侵袭。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络脉失养。其病变重在肝胆,“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功能主疏泄与藏血。“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其间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故本方组成,旨在理气养血,活血通络,兼有清热利湿,化痰排石。在临床上应用每每见效,且复发率低,笔者认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本病在临床中各症间相互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故应在临床中,各症型均应考虑变化,随症加减,方可达到功效。同时为巩固疗效,在服药期间及愈后一定时期内应调情志,多休息,切忌肥甘辛辣滋腻之品。6255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