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教学目的】
以教材中表现相思与别离情感的唐诗宋词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此类型的古典诗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理解并能初步辨别诗歌中别离相思的差别。
进一步掌握此类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表达方式与技巧。
学会对诗歌中此类情感的赏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与赏析
【教材分析与策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诗歌进行分析:
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具体情感。
情感的触发方式。
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五~六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张九龄《望月怀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中的形象: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诗中的情感:
归思(思乡之情)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物候新”使诗人“惊”,因为新的一季(春)开始了,意味着一年的漂泊结束,而又意味着新的漂泊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作为“宦游人”的诗人心“惊”。
此时此刻,诗人又听到有人在“歌古调”,进一步刺激了诗人的“归思”,故而情不自禁落泪(欲沾巾)。
情感的表达:
诗的颔联与颈联紧扣首联中的“物候新”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然而在此景之中,诗人要抒写的却是浓浓的思乡哀情。因此,是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诗中的美景反衬了诗人的悲情。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中的形象:
从诗的第二联中的“离堂思琴瑟”可以看出是即将分别的友人。
诗中的情感:
别离之情大致有“惜别”、“壮别”、“惨别”几种,本诗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情感的触发:
这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因此,本诗没有采用触发的方式去引发情感,而是用这种离愁别绪将全诗笼罩。
情感的表达:
首联看似与别离无关,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华丽的沉默之下深深的别愁。这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二联中的“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一个“思”字将曾经的快乐与现时的分别交织,加重了别离的沉重。
诗人还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来突现这份沉重。“明月隐”、“长河没”是时间的漫长,表现了分别时的不舍与艰难(惜别)。“绕山川”、“悠悠洛阳道”是空间的遥远,表达了此一别后将天各一方,更突出了别离的痛苦。
最后一句“此会在何年”,还未分开就想重逢,可见别离是多么的无奈痛苦!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中的形象:
“天涯共此时”的“情人”,这一形象在苏轼的词中也有,“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只能共对一轮明月,幻想着拉近彼此的距离,情何以堪!
诗中的情感:
相思之情(因“相思”而“怨”,因“相思”而“竟夕”难寐),这里的“怨”是一种“怨愁”。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相思之“起”就是因为此景,这种美景原本应是与佳人共赏的,可是却只能“天涯共此时”,于是便引发了“怨”与“相思”,而且还是“竟夕”(整夜),可见相思之怨的深长了。
情感的表达:
诗中除了用美景反衬相思之情外,还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抒写相思。第三联中“灭烛”看似是因月光其实是因为相思而无法入眠,“披衣”起徘徊是因为相思,“觉露滋”写出了徘徊时间之长。杜甫也曾写过因思念而在月光的徘徊“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也写过“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披着和着月色的露水的深夜徘徊的身影就是思念。
想将捧上满满一手月光相赠是因为相思,“不堪”一词将这种愿望打碎,加浓加深了相思,还寝而梦更是因为相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结合上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差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