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试论阎锡山的基础教育思想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论阎锡山的基础教育思想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8/14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论阎锡山的基础教育思想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影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阎锡山的基础教育思想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影响
试论阎锡山的基础教育思想对山西教育发展的影响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16岁因家庭破落随父一起经商。1902年被清政府派遣到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当选为山西都督。1917年9月,阎锡山兼任山西省省长,开始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显耀人物,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在山西执政期间,着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的同时,日益觉察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山西基础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大重视。
一、阎锡山在山西兴办教育的原因
清朝末期百日维新期间,山西虽然在筹办新式学堂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由于山西经济落后、环境闭塞等多方面的原因,全省的教育事业依然相当落后,学校很少,文盲大量存在,民众愚昧无知,直到辛亥革命后,仍然没有改变。阎锡山在担任山西省长之后,积极地致力于山西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素质,对于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动因的探讨,本文拟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借助办学获得好名声
阎锡山在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之后,为了在家乡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就以他父亲阎书堂的名义,在家乡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如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交通水利等。其中阎锡山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非常关心,亲自创办了川至中学、进山中学等学校,一方面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接受良好的教育,赢得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使家乡父老追本溯源,体会其谁之赐屿,令老安少怀,世世代代不忘阎氏父子的恩德。[1]如1918年阎锡山出资在家乡河边村创办了川至中学,校名就取百川汇而至于海的含义,可见阎锡山兴办教育和自身的利益分不开。
2、为统治培养政治人才
除了在家乡父老中得到一个好名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想借助办学为自己统治山西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从他创办的川至中学的校旗、校训、校歌中就可以看出来。学校的校旗是川至两个字,是说这是阎锡山的私人学校,有让学生感恩戴德之意。还有苦学救主的巨大牌匾悬挂在大礼堂,是阎锡山对全省学生的告谕。校歌则说的更为直接,校歌最后两句是:苦学救国嘱吾曹,切莫负主人之设学意。[2]为了控制学生的思想,阎锡山除了安排校长、教师进行日常的教育外,还亲自给学生们讲话,要求学生们抑欲,要从小时候就克制自己,不要想做不到的事。这可以看出阎锡山在教育上的政治手段。
3、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教育思想的影响
自西汉起,儒家文化开始占据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儒家本身重教育的思想密不可分。阎锡山从小就接受了较多的传统儒家教育思想,这不仅使他深受中国传统思维、价值观的巨大影响,也使他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虽然早年因为父亲做生意破产,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随父一起经商,但他对读书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内心深处对知识很崇敬,在他统治山西之后,这种渴望读书的愿望在他的兴办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4、留学日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在父亲经营的积庆长钱铺亏本后,1902年,迫于生计的阎锡山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的恢复招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被清政府选为赴日公派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时期,教育对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作用,与当时的中国进行比较,思考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从中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弊端。
5、发展山西经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