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讲现代人文地理学思潮
人文地理学本不是重视理论规律的学科。最初是叙述方法占据主要地位,大多只是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的描述、分类,而不大思考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
一、实证主义空间科学的人文地理学
五六十年代兴起的计量革命,使人文地理研究在整体上开始探讨问题的共性,追求高层次的、具有广泛意义的规律、定理、法则。在数学、经济学、统计学方法的影响下,人文地理学的计量研究,发展和建立了许多有影响的空间理论模式。其中有的涉及社会引力模型,有的涉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有的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的空间理论,弥补了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对空间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重大。
实证主义研究流程图
科学研究程序示意图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当时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中最为成熟的理论,对实证主义科学提出了有力评批判:
人类的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任何一个理论的空间模式都无法将诸多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全部囊括,所以计量运动中所推出的种种模式、法则,在实践中却有着极为明显的局限性。它们只是以理想方式提出了“应该怎样”,而不是对既成事实说明“为何如此”。
《地方与无地方》
扎根于地方就是拥有一个面向世界的牢固基点,就是把握一个人在事物秩序中自己的位置,就是对特定地方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深深依恋。
无地方性:地方特性不断减弱以致不同地方不仅看起来相像,而且感觉也相像,甚至在不同的地方会有雷同的经历。(对于现代化的批判)
现代化城市的“无地方”建筑
《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意思是人对地方的热爱,更广义地说,是整个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感情纽带。人类以各种方式对环境作出反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与地方的情感关系很多很多。中国古代风水中,有许多是情感心理的调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