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3
文档名称:

赤壁优秀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21KB   页数:1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赤壁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相惜 2022/10/2 文件大小:1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赤壁优秀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赤壁优秀教案 】是由【相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赤壁优秀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赤壁优秀教案
赤壁优秀教案1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人物、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助画方略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言于孙权曰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9)之:此帝王之资也。而可迎之邪顷之,烟炎张天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乃: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取蒙冲斗舰十艘骑乃得过
(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我,子瑜友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操军破,必北还.
(3)
(4)
(5)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结盟好及说备使抚表众操悉浮以沿江可烧而走也逼兵势耳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巩固演练
.
,


,内怀犹豫之计


,



.
,
,,
,偏在远郡

,,中江举帆
.
(一)一般实词

,

,奄有其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子瑜友也
,亮兄瑾也,避乱(于).
,,,此乃天也
,十万之众,
.
,,,长江也

,莫用众人之议也.


.
.
,略已平矣.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莫不响震失色.
,动以朝廷为辞.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优秀教案2
:
《前赤壁赋》
:
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
苏轼(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溯(sù):逆流而上。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