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doc

格式:doc   大小:1,98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doc

上传人:艾米 2022/10/4 文件大小:1.9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是由【艾米】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面六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其分法为: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半。横膈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半区分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穴点
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共12个穴点。
一、腕部穴点
腕部穴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顺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1、上1(从桡向尺依次为桡侧腕曲肌、掌长肌、指浅曲肌、尺侧腕曲肌)
【定位】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取法为: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本穴较为常用。
【主治】前额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眩晕、心悸、高血压、盗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癫痫等。相当于躯干1区。
2、上2
【定位】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好即心包经之内关穴。
【主治】前颞部头痛、后牙肿痛、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针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针尖向下刺)。
3、上3
【定位】靠桡动脉外侧,在腕横纹上两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等。
4、上4
【定位】手掌向内,位于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下颌关节紊乱症、肩关节周围炎、胸痛等。
5、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即三焦经之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头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肘、腕、指关节痛。
6、上6
【定位】位于小指侧尺骨缘背,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后头部痛、枕项痛、颈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二、踝部穴点踝部穴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1、下1
【定位】靠跟腱内侧缘。
【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增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2、下2
【定位】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
【主治】肝区痛、侧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等。
3、下3
【定位】在胫骨前缘向内约1厘米处。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病症。
4、下4
【定位】位于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处。
【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5、下5
【定位】位于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处。
【主治】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6、下6
【定位】靠跟腱外缘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足前掌痛。
上述穴点中,以上3和下3较为少用。
(图例):穴点附图
取穴配方


三、操作方法
一、取穴
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
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
二、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二)左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三、针具:。
四、进针法: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五、调针法: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一)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二)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三)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六、留针法: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四、适应症
腕踝针疗法的适应病症相当广泛,且在不断扩展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应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疗效迅速。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肤瘙痒症、遗尿、癔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对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高血压、中风偏瘫等亦有一定疗效
五、注意事项
一、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二、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