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docx

上传人:mazhuangzi1 2022/10/7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 】是由【mazhuangzi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浅析书法临摹与创作
书法学****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学****一样,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与规律。这些法则与规律、技巧与方法,只有通过不断临摹学****才能掌握。现代人书写的工具与古人大不相同:古人用毛笔书写,从篆隶入手;而今人用圆珠笔、钢笔做书写工具,书写讲究方方正正,横平竖直。长时间****惯性书写,让我们对书法艺术审美停留在实用性上。这种认识与书法美学是背道而驰的****惯性书写得越多****气就越重,书法审美越趋向世俗化。提升书法审美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临帖,在碑帖中发现书法内在的美。临帖是重新认识书法,去掉不合法度书写的不二法门,是通向书法的必由之路。历史上没有哪一位书家不把临帖当作学书的毕生功课。只有亲近古人,与古为徒,才会入帖,走进书法世界。
我们常说以古为师,学书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碑帖。如何选择好的碑帖?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的气质、审美取向相吻合的法帖,如有人喜欢清逸、俊朗的,有人喜欢静穆、沉稳的。现在碑帖多,版本又多,选对了能事半功倍。晋唐是书法的巅峰时期,从三国时期的钟繇,晋代陆机、“二王”,到中唐诸家,可以说大家辈出,名帖数不胜数。书法到唐代已完成了五种书体的演进。真、行、草是在隶书中演进过来的。王羲之变法,由古法创立新法,这里的古法与新法指笔法,也就是篆籀法和一拓直下笔法。时至今日,我们都在运用这两种笔法。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动荡,而人的思想非常自由时期。隐士是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时代符号,他们的书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心灵的书写。不像唐以后的文人为科举制度规范而书写,而宋人君臣共治的家国情怀,让以后的文人很难逃离科举制度对书法的规范,再也没有“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取而代之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文人情怀。因此说晋唐法帖是学****书法的源头活水。
初学者可从小篆入手,小篆中锋行笔,没有字形的变化,没有提
按,主要是培养书写的平衡能力和练****书法线条。这种线条与草书的线条是相通的,在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的书法作品里都有这种线条。小篆的练****容不得你半点分神。学书像禅修一样,首先是静。当听到笔在纸上行走的声音,你才会进入有质量的书写中。东汉存有大量的碑刻,可以说流派纷呈,群星灿烂。“康有为曾说,骏逸则有《礼器》《封龙山》,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高浑则有《杨孟文》《杨统》,虚和则有《乙瑛》《史晨》,凝整则有《衡方》《张迁》。”这些碑刻都是步入汉碑堂奥的门径。钟繇乃正书之祖,字体古雅温厚、方劲古拙,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带有八分书意味,字形宽扁,从隶变而来,有股清和简远的气韵。王羲之的《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逼人。王献之的《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结体宽敞舒展。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意趣天成,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横势,运笔牵丝暗连,俯仰呼应,气息盈满,妙笔生花,用行书的笔意书写楷书。《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乃唐怀仁用20多年时间集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保留了其书原貌。全文2000余字,字数多,容量大,作品中行、楷、草各种字体皆有,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王羲之《兰亭序》及行书手札,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寒食帖》及手札,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赵孟的《闲居赋》《前后赤壁赋》,赵之谦的行书手札,等等,都是****书的经典法帖。
《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书法论著,它提出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观,内容主要是学书体验及学****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不仅是一篇文笔优美的书学理论文章,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其书法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侧,随时都在变化,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书谱》前面部分在理性地追摹王羲之,后面部分更多的是学****王献之和唐人风尚。在用笔上,有人说王羲之《十七帖》是剑客,而孙过庭《书谱》是刀侠。《书谱》中一拓直下笔法使用得酣畅淋漓,让人直
叫过瘾,轻重对比明显,作品有种外拓的视觉冲击,是学****草書的重要法帖。如果说《书谱》是刀侠,怀素《小草千字文》就是棍僧。在《小草千字文》中,怀素41岁时写《自叙帖》的那种酣畅与洒脱没有了,展现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风格。也许这是一个禅修老者的书法观,读怀素的作品没有了读《书谱》时的那种激动,多了几分恬淡与真趣。有人说后王胜前王,五六年前笔者也喜欢王铎,跑到前辈家中借来许多法帖,认真研读,认为写草书王铎是绕不过去的高峰。但王铎的内心总有“做贰臣”的纠缠,他的书法也是缠绕得太多;而怀素《小草千字文》就十分简省,用一笔能表达绝不用二笔,大道至简。
2000多年的书法史,名家、名碑帖多如牛毛。如何临帖?首先要明确目标,所谓目标就是阶段学****重点。如练****线条、笔法、结字,初学可以分阶段学****临****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帖。把碑帖内容通读,不懂的文白对照着读,再把疑难、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接下来要读懂碑帖章法、笔法、结字等特点。二是精准临帖。首先要过单字关,每个字要写像,笔法要搞清楚,再进行字组、段落练****在临****中尽可能使字大小同原帖。临刻版或碑时要还原它的书写性,不要刻意描摹。初学者,先选一本帖,把笔法、点画形态都搞清楚,再慢慢打通上下。三是背临。先进行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背临,背临后再与原帖对比。四是意临。意临是书家风格养成的有效途径,不仅是临摹古圣前贤之笔迹,而且要会其意,然后再有所创作。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
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创作这一概念是当代的产物,实际上是当下人们生活与书法逐渐远离的表现。如今人们为书法创作设计了很多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但这种设计很难再现艺术的真实内涵****书者也始终困惑于临摹与创作的脱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创作是指书家吸收、转化所临碑帖,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碑帖,创作只是临帖的延伸。笔者把创作总结为三类。一是临摹性创作。就是创作时帖里有的字照搬过来,书法结构、笔法等保持一致。这就要求选择创作
内容时帖内的字尽可能多些,另外还可集字创作。二是依托性创作。依托某件作品进行创作,笔法、结字、行气、墨色、字组都要依托作品,只是内容换成自己需要的内容。三是吸收性创作。把握主体风格,适当吸收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如想用《书谱》的风格进行创作,那么这件作品尽可能靠近《书谱》的面貌,同时可以吸收“二王”一脉的东西,形式上可以拼接成条幅等,满足当下展厅视觉需要。
刘熙载曾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可见书家的修养对于书法作品来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书家应该具备清醒的认识,有自己主观的审美追求,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的书风,应多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加强书法理论学****促进书法全面发展。除书法外,书家还要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寻找书法所需要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涵,外化于作品中。书家还要多看,不仅要多看碑帖,多看展览,开阔视野,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见多识广,才会有更宽广的胸襟与丰富的感悟。书家要树立更高的标准,向高水平展览看齐。从目前来看,国展是比较能反映当下书坛创作水平的,甚至于引领一个时期的书法审美取向和创作导向。虽然也有许多对国展的质疑声,但国展相对其他艺术类赛事、展览还是相对公平的。总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学书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途中的潺潺溪流、花香鸟语,只有你用心倾听,细细品味,才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