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安康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与西安市、商州市毗邻,西与汉中市接壤,南与四川、重庆相连,东与湖北为邻,处于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壤地区,故有“鸡心岭—脚踏三省”之说。地理座标为东径108°01′—110°12′,北纬31°42′—33°49′,市域面积23529平方公里,%。
汉滨区位于市域的中部,市区在汉滨区中部的汉江两岸,现是安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信息中心。
二、地形地貌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区,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起伏较大,最高处是秦岭东梁,海拔2965米,最低处为白河与湖北交界的汉江岸边,海拔170米,地貌分为亚高山、中高山、低山和宽谷盆地四种类型。
三、江河水系
安康市域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地区之一,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两岸发源和流经安康的河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3条,较大河流有子午河、汶水河、池河、月河、旬河、任河、岚河、吕河、南江河等,各河水量丰沛,,,。
四、气候特点
安康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地理分布差异大,汉江、月河川道和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下,年极端最高气温40℃,年极端最低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为938毫米,,最大冻土深度7厘米,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西风。
第二节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一、历史沿革
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代,安康属于梁州。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庸”。秦时,在安康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设于西城。汉代沿袭秦制,除西城县外,新增设安阳、长利、旬阳、锡县4县。曹魏、西晋时期设魏兴郡,辖7县,隶属荆州。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隋设西城郡,属梁州,辖6县。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元、明设金州。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漫淹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初仍设兴安州,乾隆47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民国时期,设安康行政督察区。1949年解放后设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78年改名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元月1日撤地设安康市。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安康市辖一区九县,即汉滨区、宁陕、石泉、汉阴、旬阳、白河、紫阳、岚皋、平利、镇平县,103个镇、130个乡。2000年底,市域总户数79万户,,%。在市域总人口中,,%;,占总人口的23%。人口密度124人/平方公里。‰。
汉滨区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27个乡,,其中非农业人口182029人,。
三、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尤其是汉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西康铁路的通车,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使安康已成为陕西省的重要水电能源基地,西安的后花园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栽体。2000年底,,其中:,%,,%,,%。分别较上年(按可比价计算)%、%%。经济实力和增长速度均为全省中上水平。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山川秀美”工程开始启动,,森森面积继续扩大。畜牧、水产发展迅猛,全年肉产量达87908吨,水产品产量1931吨。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核桃、板栗、蚕茧、木耳、香菇等。,%。
表一农林牧渔业构成表按当年价计算
项目
产值(万元)
比重(%)
备注
农业
283739
林业
25264
牧业
82599
渔业
1341
合计
392943
100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