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书籍装帧 ---汪娣
“书”含义: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书”包含了“图”。图早于文字出现,在“读图时代”,“图”是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书”以“页”的方式出现,书由不同的“页”组合而成。
“籍”---簿册。“说文”:籍,簿书也。
具有外形、内部结构、材料等因素。
具有宣告、阐述、储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第一章书籍装帧概述
书籍装帧是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过程,是指运用装饰、色彩、图像、字体等元素来展示书的一般内容,体现书的基本精神和作者的思想,并以艺术感染力帮助读者理解书籍内容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书籍的结构、形态、封面、材料、印刷、装订等内容的设计,使之成为一个满足阅读者需求的功能载体,是对书籍载体进行艺术性、工艺性的设计。
一、书籍装帧定义
纵观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概念与形式。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装帧形态与所用的材料因各个历史时期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二、中国传统书籍形态的演变
--甲骨
中国商代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随甲骨形状而定。(河南“殷墟”出土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简策装
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或简策。
---卷轴装
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木轴、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将书卷卷在轴上。
---旋风装
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地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
---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蝴蝶装
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线装
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线装书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纸、粟壳色纸或织物等材料。封面左边有白色签条,上题有书名并加盖朱红印章,右边订口处以清水丝线缝缀。版面天头大于地脚两倍,并分行、界、栏、牌。行分单双,界为文字分行,栏即有黑红之分的乌丝栏及朱丝栏,牌为记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等,并且大多书籍配有插画,版式有双页插图、单页插图、左图右文、上图下文或文图互插等形式。
我国古籍书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素雅和端正,而不刻意追求华丽,是我国线装书的特征。字体有颜、柳、欧、赵诸家,讲究总体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
世界装帧艺术经历了一个“原始→古代→现代”的发展过程。原始时期从甲骨刻字,到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原始装帧艺术。在形式上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现成物质材料,如在石头、甲壳、兽骨、金属、陶瓷、砖瓦上刻写文字,成为当时的“书籍”。
在国外有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迄今出土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古埃及抄写在莎草纸上的典籍。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帕加马城开始制作的羊皮纸,在传入欧洲后,得到大量推广,成为华丽的羊皮纸书。
在西方,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张、印刷术以后,便进入了古代时期到现代时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书籍装帧形式,有哥特式宗教手抄本书籍、谷腾堡的平装本、袖珍本以及王室特装书籍,接近现代的精装本形式是在16世纪的欧洲出现的。
19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出现了以莫里斯、格罗佩斯为代表的最初现代设计端倪的书籍装帧设计。
三、外国书籍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