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doc

上传人:游园会 2022/10/1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 】是由【游园会】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历史人物简介:惠施
人物生平
主要在魏国生活的惠施学识很渊博,魏惠王非常欣赏他的博学,常常听他讲学,还非常器重他,拿他与管仲相比。固然,惠施对魏王也很忠诚,作为合纵抗秦的提倡者,他在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常被魏惠王派到其他各国处理一些外交事务。
张仪来到魏国后,准备为秦连横,一起进攻齐楚。惠施因与其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了魏国。
他先到楚国,又回到家乡宋国,在那里遇见并结识了庄子,与之交游甚好。后来魏惠王离世,张仪失宠离开,他又得以重回魏国。
惠施为魏国制定了许多法律,但因其著作散失,这些都没能流传下来。《庄子天下篇》用“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来形容惠施的学问渊博,藏书也许多。成语“学富五车”便是由此而来。
惠施非常善辩,常与庄子争论问题,其中,濠上观鱼的故事,就是两人的闻名辩论。
庄子与惠施交游于濠水的桥上,观察水中鱼儿悠闲戏水,便说道:“你看鱼儿在水中多么欢乐呀!”
惠施反对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欢乐?”
庄子答复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不欢乐?”
惠施很机敏,立即利用庄子的规律反对庄子:“我不是你,固然不会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有一点很清晰: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行能知道鱼是否欢乐。我们没必要再争辩下去了!”
辩论到这里,庄子本已无话可说,由于惠施用的正是庄子的论据。然而,庄子突然话锋一转道:“那我们就再回到刚刚的对话,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快不欢乐?既然你这样问了,你便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欢乐的了,否则怎么会这样问呢?那么,现在我可以告知你:我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的!”
这则故事被记载在《庄子秋水篇》里。惠施死后,庄子曾感慨世上再无可言之人惠施主见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认为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差异都是微缺乏道的,万物的一样和相异都是相对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看似相异的对立之中有着同一性,这便是“合同异”。
为此,惠施提出了“历物十事”等命题来进展论证。《庄子天下篇》记载了这十个论题,后世称之为“惠施十事”。比拟闻名的有:“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惠施说的“万物毕同毕异”,是指万物各有一个“自相”,例如一胎里生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兄弟;一棵树上开不出两朵完全一样的花;一朵花上找不出两片完全一样的花瓣这便是万物的“自相”。
有自相,所以“万物毕异”,但万物却又都有一些“共相”。
例如男女有别,却同是人;人与禽兽有别,却同是动物;动物与植物虽有别,却同是生物这便是万物的“共相”。有共相,所以“万物毕同”。
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的这一思想与庄子“齐万物为一”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整个名辩思潮的进展来看,惠施与一般只着眼于社会政治伦理问题讨论和只停留于思维形式讨论的诸家不同,他是先秦时期注意讨论自然,颇具科学精神的一位思想家。他注意从事物的联系和进展来对待事物的差异,发觉差异的相对性,这对当时以静止观点对待实物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不小的冲击,在中国古代哲学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过分夸张了事物的同一性,无视了个体的差异和相对稳定性,因而又走向了哲学的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的错误。[1]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
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惠子为仪者来,而恶王之交于张仪,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今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德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惠施是战国时的名士。《战国策魏二》、《》记载说,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宠用,惠施于是告诫他说:“你肯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比方那杨树,横着栽下能生存,倒着栽下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假如十个人栽它而一个人拔它,那它就难以生存了。十个人栽这一易生之物,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缘由就在于栽起来困难,而拔除它很简单。你今日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假如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急。”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肯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赏识的某方面力量。然而,不管田需的个人力量有多大,都不能必定地保证他长期地受到君王器重,由于魏王作为一国君主,他处在国家政治活动圈的中心,受到很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围,他必有自己身边的一批亲信之人,这些人物参加他的决策和用人,影响他对事物的推断,甚至会动摇他的某些既成观念,田需假如不能争取到这批人物的认可和支持,那他们必定要在魏王面前诋毁田需,最终势必动摇魏王对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经获得的宠信地位。
杨树是一种易生之物,但它一经栽下,却经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需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样,田需虽有赢得君王重用的力量,但他也经不起人们的诋毁,要想取得君王的长期信任,也必需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惠施把这一道理明白地告知了田需,从而教给了他一种有用的保宠之方。
惠施的保宠之方向人们无意间透露了社会生活的简单性,它告知人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力量,而且取决于他与四周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群众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个人的潜在力量得以在社会上实现。
惠子死后葬于现的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爱护较好,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
思想体系
文学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学问渊博,书也许多。有个名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考,随口答复,说得头头是道,惋惜他的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当是最有价值的科学遗产。《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②即分析物理的10 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依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
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异的相对性。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一样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什么是大同呢?比方马;但凡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异,这叫着小同。马这个大类概念与黑马、白马这些小类的概念有差异。假如从一样的方面看,这些都是马。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一样的一面。假如从不同的方面看,这些马又都有差异。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惠施对事物的统一和差异的相互关系,有肯定的熟悉。他认为事物都有一样之处,同时又有差异。事物的一样和差异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然而惠施特殊强调事物的差异是相对的,一样才是肯定的,所以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一样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①这是对惠施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②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与庄子的相对主义还不能等同。庄子的相对主义否认事物之间有质的差异,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惠施并没有完全走入这样的主观主义。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展了分析,看到了其间的变异,只有这样分析,才能照实反映客观事物。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不行分割的,二者缺一不行。因此,主见合同异的惠施,也不行能肯定不讲离。同样道理,主见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行能肯定不讲合。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由此可见,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别。这样看来,合同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讨论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擅长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动身的,成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其次性的。他和公孙龙的狡辩是有所区分的。
哲学
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缘由。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缘由,惠施不假思考,立即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判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行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行再分割的物质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一样,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辩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对说:“无厚,不行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对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终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对说:“我知天下之中心,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由于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处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对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由于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凹凸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头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肯定程度上熟悉了事物冲突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成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认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历物十事
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学问渊博,阅览丰富。南方有个奇人名叫黄缭,询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假思考,应对如流,“遍为万物说”。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判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惋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行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心,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虽然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却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行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行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他又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异的相对性。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一样,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什么是“大同”呢?比方马;但凡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异,这叫着“小同”。马这个大类概念与黑马、白马这些小类的概念有差异。假如从一样的方面看,这些都是马。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一样的一面。假如从不同的方面看,这些马又都有差异。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