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倾倒综合征dumpingsyndrome
1
2
3
概述和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治疗
护理和预防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浆膜四层构成。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上皮向粘膜深部下陷构成大量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它们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粘膜在幽门处由于覆盖幽门括约肌的表面而形成环状的皱襞叫幽门瓣。胃肌膜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形,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其中环形肌最发达,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回胃的作用。
倾倒综合征
定义: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快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多见于毕Ⅱ式术后
分类:
早期倾倒综合征
晚期倾倒综合征
毕I式
胃大部切除术后,将胃残端与十二指肠吻合。
优点:操作简单,接近于正常解剖生理,适用于胃溃疡;
缺点:  吻合口张力较高.
毕Ⅱ式
在胃大部切除后,将十二指残端闭合, 而将胃的剩余部分与空肠上段吻合。
优点:胃切除多少不因吻合的张力而受限制,胃体可以切除较多。
缺点: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解剖生理改变多,并发症多且重。
Roux-en-Y
优点:防止术后胆胰液流入残胃,减少反流性胃炎发生。
缺点: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解剖生理改变多,并发症多且重。
流行病学
据报道毕Ⅰ式手术后发生概率约5%,而毕Ⅱ式术则为15%左右。切除胃2/3者发病率40%左右,切除3/4者则约为50%。
胃切除越多,吻合口越大,发病率越高。
发病机制
、膨胀。
,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刺激肠道分泌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导致肠道蠕动增快和血管扩张。
早期倾倒综合征
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
循环系统:心悸、心动过速、出汗、全身无力、
面色苍白等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腹部饱胀不适、绞痛、恶心、呕吐、
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