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docx

上传人:mama 2022/10/1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李鸿章传读后感(优秀7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篇一
读此书前,我只知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创办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另者,其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同等条约,以致被国人痛斥为“卖国贼”。但读此书后,我对李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晚清风雨飘摇的境况有了初步的相识。对于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深以为是。
李鸿章,诞生于1823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斗争爆发还有17年,距离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还有30年。而他卒于1901年,距离中日甲午这斗争已有6年,距离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也已有1年。李的一生,不算长,却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山穷水尽,见证了中华泱泱大国饱受前所未有的欺凌;不算短,却经验了政治。风波中的大起大落,经验了至高的荣誉和至极的唾骂。
李是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李氏其时是合肥东县东乡名门望族,其父李文安和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是同榜进士。也因此,李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化,并且和全部读书人一样,李也希望将来金榜题名,实现凌云之志,开府建制,光宗耀祖。事实也确如此,李二十多岁便中学,跻身翰林,并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般雄浑的诗句。而李少怀奇志,才华出众于此亦可见一斑。
尽管一举中学,李的仕途并未如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他只是数不清的翰林中的一个而已。但随着道光帝的逝去,咸丰帝的年幼,晚清社会冲突的加剧,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地绽开了。乱世出英雄,自古使然。李鸿章就是乱世所造就的英雄,这是他的运气,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源头。因为他只是时势造的英雄,而非造时势的英雄。而后李师从曾国藩,居幕僚之位,虽然有点屈才,但这段时间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在对如何做官这方面长生了极大影响。再至李奉命组建淮军,费尽心血,招募并训练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李这时才真称得上有一展理想的筹码。淮军进入上海时,竟被讪笑为乞丐军,而李丝毫不气恼。因为他自信淮军的战斗力会让人们惊羡。果不其然,李带着他的淮军英勇地抗击太平军,接着经过数年努力又战胜了连他的老师曾国藩都打不败的捻军。循着人生轨迹,李不断加官进爵,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李的一生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高校士,佩三眼花翎,西方报端喻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各国已争长短之人,这是李的独到和令人钦佩之处。李的一生,访问过西方列国,也意识到中西方国力之悬殊,武器之强弱,所以他至始至终都挖空心事地经营着洋务运动。他最引以为傲也最倚重的是他的北洋海军,为创建北洋海军,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至甲午中日斗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不行谓不对日军痛心疾首。但是若说北洋海军一点作用也没起到,那却是大大的错了。它至少对日产生了威慑作用,为清政府迎来了几十年海疆的安静。而训练数十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责原委在谁,我以为李必需担当部分责任。要不是他坚持认为不行战,想通过外交手段停止斗争以致耽搁战机,北洋海军不会那么快溃败。此外,清政府之责任当不行推卸,试想,以李一人之北洋海军如何能胜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的蓄谋已久的斗争。李一生的悲剧也始于此。他被迫派去和谈,签订马关条约。本已痛不欲生的老人更身背卖国的恶名,这是一种多么不堪的境地。书中所录的“赶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但话说回来,李秉着“笑骂由他,好官自为”的宗旨,倒也不那么心如死灰。这充分证明白曾国藩说他一心做官的正确性。
李的一生,经验了太多,他好像是做了一辈子的裱糊匠,终究还是没能修补好清王朝这摇摇欲坠的破楼房。但是他好像尽力了,身处末世,做一落日孤臣何其难也。“牢牢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的绝笔诗,其中,饱含着他对清朝的忠心,对国土沦丧的伤怀,对国民历尽苦难的不忍,对自己即将西去再也不能效劳的无奈,还有,对祖国将来的担忧。我觉得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就这样被定格于历史之中。
李鸿章传读后感篇二
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回忆里却是满目苍痍的中国,不读历史,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的中国。
带有缺憾的仰慕读历史,从故事起先。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假如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反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理想,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找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实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多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才智的信仰,也没有变更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书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鸿章传》一书选材来自媒体,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传播学渣,我始终对媒体传播的内容保持怀疑。媒体反映的事实通常是媒体想要传播给你的事实(但这种对真实性的怀疑简单让我们陷入不行知论),作者选取媒体的材料,单凭媒体的评价考量外交和中国***的博弈,加之身为英国探讨员带着既有立场来评论和呈现材料,文章难免带有对中国的偏见。
作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这本书其实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人物传记作品。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当时现有的文章和媒体中选取并附加上从自身立场动身的一些政见,这里说的自身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本人作为一位英国学者,他的探讨视角不免带有大英帝国在当时当地的国家立场。由于作者本人的探讨员身份,信任这部对中国近代大臣的记录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对于英国政府对中国的了解和策略的制定都起到了国家智库的作用。
或许这些材料有失公允,或许这些评论略有偏颇,读罢心中却照旧感慨良多。不行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的外围反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从中得出一二对个人或国家发展有用的结论。
对世界的探求是人类永不枯竭的欲望,当一个国家不遗余力地为民众普及学问,以媒介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学问构成,当他们在全力以赴地开眼看世界,这时我们的中国却在故步自封地闭关锁国,我信任,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就是从这些薄若无物的文字中拉开的。《李鸿章传》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及个人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背后反映的对学问和世界的探求精神,在提升国民智识和健全国家文化体系的方面,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有时,我们很难将自己置身于大局势的视角来推断优劣。即便清晰地知晓大局,可我们却无力撼动大局。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局部的改进,依靠一点点小小的力气积蓄,一些些飘渺的意识变革。从变革和微小的捕获到一丝亮光,这是从书本中折射出的光线。
李鸿章传读后感篇三
最近重读了梁启超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作文500字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这本传记对于我们后来人深化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那个时代,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颇有好处,传记的独特视角也有助于我们逐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大抵是从教科书起先的。中学时期,我们从教科书中比较全面但又极简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学问,或许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许受限于教化目标的定位,我们了解到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个被串接起来的“学问点”、“考点”。教科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往往会有一个定义或结论,这自然是背诵的要点,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一点关于“太平天国”的结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战斗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是我国几千年来农夫运动的最高峰等等。教科书对天平天国运动是特别确定的。李鸿章之流因为先后参加***太平天国、捻军等农夫运动,后来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虽在洋务运动中有些许贡献,但几十年以来,在普罗大众心中始终是个反面角色。由此,那时的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是非黑即白的,不可思议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瑕疵?反面人物何谈什么历史贡献?现如今,网络上那么多的“键盘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点这方面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社会更加多元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逐步变得有血有肉,枝叶繁茂起来。不知从何时起,由史学界到文艺界,不知不觉间掀起了历史人物的“翻案风”。一部电视大戏《走向共和》,让人们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相识,虽然电视剧不代表正史,文艺创作的精彩不能替代历史之事实,但终归在众人的心头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人们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这一波浪潮持续至今,影响颇为深远,加上如今不少的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等等文艺作品的影响,还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引领,当代人特殊是青少年假如没有肃穆阅读、深度阅读、广泛阅读的****惯,要想触摸一点历史的真相,也是难!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高校者,以他的视角观李鸿章行事,评李鸿章才识,定李鸿章功过,自然独树一帜,独具匠心。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认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谓的“上帝视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书求学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还得博览群书、勤于思索、乐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吧!
李鸿章传读后感篇四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受,不禁赞美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读《李鸿章传》有感。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比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起先并未干脆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特别之奸雄与为特别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当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相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的确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起先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斗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今李的外交生涯起先,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的确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境况,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当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终作者客观地把李同很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非常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变更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同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忱,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变更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伤。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理想。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钦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当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志向并且为之奋斗。
李鸿章传读后感篇五
一、事定犹需待阖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