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渡汉江原文及翻译,渡汉江赏析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渡汉江原文及翻译,渡汉江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渡汉江原文及翻译,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原文
作者: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害怕,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阔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旁边的汉水)时所作。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烈而又困难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状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状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境况,失去任何精神安慰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苦痛,都历历可见,显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简单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精彩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改变。“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家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胆怯,怕到“不敢问来人”。根据常情,这两句好像应当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致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当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忧同时的到来,形成急迫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冲突心理状态。这种冲突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殊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忧、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好像立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明,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马上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别状况下心理冲突发展的必定。“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迫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痛。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惊、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别经验、特别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别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好像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奇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马上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冲突心理和苦痛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仔细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得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汉江鉴赏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终归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怀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剧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遇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需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供应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状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状况的一窍不通,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担心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受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担心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惊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揣测,有可能即将被证明。"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当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盼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终归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冲突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苦痛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别,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缘由不同,但冲突苦痛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别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状况特别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奇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马上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冲突心理和苦痛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仔细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得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