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工作目标
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
消除医疗护理隐患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具体内容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目标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目标一: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前等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关键流程: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 之间流程;手术(麻醉)室与病房、ICU 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患者识别措施。
实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我院住院病人入院后均须佩戴“腕带”,特别对无法有效沟通、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律使用“腕带”作为住院病人的识别标志,医护人员实施各种操作之间,必须以“腕带”上的患者信息作为查对依据。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
5、“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6、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7、重点监控部门如重症医学科、各科抢救室、产房(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各科之间转诊,首诊科室护士必须陪同患者携病历前往,并做好交接工作,由交接科室双方确认患者身份。
院内关键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带;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
3、急诊与病房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4、手术室/麻醉科与病房/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病房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病房护士与术前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麻醉医生开出转病房医嘱;术后恢复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病房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病房;评估病人后病房护士与术后护士进行交接。
5、病人在院内转运时需要填写交接转运单的环节:急诊、产房、新生儿室、病房、手术、ICU
查对制度
(一)临床各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八对一注意”: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和服用药的药名、剂量、效期、浓度、时间、用法。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要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时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查对时如发现不是在本院药剂科配方发放的药品应拒绝执行,外购药品不得在本院门诊及病房使用。
6、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
(二)药剂科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品、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待用法及注意事项。
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