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公益实践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院校应通过学分认定、补偿机制、建设公益文化等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民族院校;公益实践;奉献;核心价值观
民族高等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殊性。大学生公益实践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二十八个充分肯定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民族院校的各民族大学生具有思想意识多元化、精神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益实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公益实践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是党的政治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而社会矛盾又相对突出的地区。这就注定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形式多样性,而大学生公益实践恰恰可以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众多公益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践教育方式,能够让各民族的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有效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公益实践引导大学生关注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通过亲身体验,大学生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抽象与生动活泼的实践应用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公益实践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90后大学生的成长一直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功利化、实用化趋势,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引导,大学生公益实践就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公益活动大多与我们的时代发展紧紧相扣,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尊重和感激,充分体验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马斯洛在其《人本哲学》中认为,具备自我实现功能的个人,往往具备感悟、接受、自我超越、社会情感、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等特点。因此积极参加公益实践的大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长此以往,这些自我价值的实现会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深刻领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公益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及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高达45处,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来自56个民族的各方学子谈起自己的家乡,总是欢欣鼓舞、眼含柔情的样子,然而工业化过程中GDP快速增长的代价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笔者所带的环境专业学生很多是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员,通过参加海岸线垃圾清理、纪念世界环境日、清除有害外来物种刺果瓜、旅顺老铁山护鸟、湿地保护等活动,各民族大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着、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