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师德的最高境界 】是由【whetyo】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师德的最高境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师德的最高境
--——师爱
襄阳市东津新区尚根云
    假设你不热爱教育工作,但你必须敬业,至少不能玩忽职守;你虽然不热爱学生,但你必须把个人的好恶排除在工作之外,尊重学生和家长并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但师德的底线必须坚守,那是教
的最后屏障,也是师德的第一境界!
假设你深知教育意义和责任重大,不能误人子弟,必须钻研教材,应该认真备课,尽心上课,,诚恳给予指点、、恪尽职守,对学生公平,这就是师德的第二境界,也可算得上是位好老师。
假设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能体会到最强烈、最深化、最丰富的情感莫过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不同于一般的“母爱”、“父爱”,也不同于普通的“情爱”、“友爱".这就是师德的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师爱。师爱是一种自觉而理智、纯洁而全面、普遍而持久的爱,是一种无私、高尚、伟大的爱.
 师爱是自觉的爱,是老师高度责任感的反映。他是一种具有深化社会内容的高级情感,是出自老师对特定社会目的的期望和追求,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本能表现,不是出于某种私利的个人好恶,当一个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络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教育对象看成是祖国的将来、事业的兴隆、人类的希望的时候,他就会毫无保存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所有的精力、知识和才能都倾注在学生身上。所以,师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爱是理智的爱,,不只是停留在用慈祥、关注的态度来庇护孩子,不仅仅在生活上关心备至,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心理上关心保护孩子。老师爱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那么地偏袒学生,师爱不同于溺爱和宠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让学生在理论中感到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成为自尊自强的人。
师爱是纯洁的爱,是不要任何回报的爱。老师从事的职业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事业,老师的职责就是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精神财富,即科学文化技术知识、文学艺术和社会思想、经济、哲学等理论和观点、思想等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老师辛勤地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周又一周、一学期又一学期给学生讲解、指导,一起讨论、理论,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数百年、,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学生一批批分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而我们老师却仍然在学校里重新教育起又一批学生。
师爱是全面的爱,是更为集中地反映社会的要求。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全面的,德、智、体、美、劳等都要关心。不仅要关心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身体安康和心理卫生,,管教管导,还要在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贴心人,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将来世界的主人。所以老师的爱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专的学科和课内,还要浸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这时的师爱往往集中表达了党、国家、人民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师爱是普遍的爱,是高尚、。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正。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无论是听话的还是倔强的,无论是富有的还是穷苦的,无论是漂亮的还是粗俗的,老师都必须用同样的爱来对待他们,这样才不使差、苦、丑、犟的孩子产生自卑感,不和同学、老师之间产生任何隔膜和对立,才乐于承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到达转化、成长的目的。
  师爱是持久的爱,是恒长、隽永的爱,师爱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允许老师对学生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它要求老师必须始终如一,:任何情况下都不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另外由于教育周期长,学生成长过程复杂,认识过程有反复,特别是转化后进生,改变学生的不良品行,更需要老师持久的爱心,做深化细致耐心艰辛的思想工作,而且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才能到达效果。
  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需要爱,;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爱是教育的光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
  老师有了爱,老师的智慧才能像春雨,无私地滋润着幼苗和花朵。老师顽强拼搏的汗水浇灌着千古流芳的智慧之花、文明之果。老师用自己的光和热,把知识和智慧毫无保存、毫无代价地教给学生,用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情操去影响学生,并且也会从学生、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身上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自己日臻完善、完美。为了下一代,老师把自己珍贵的时间、精力,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让我们的老师都积极地培养爱,在互动相长的教育活动中,都攀升到师德的最高境界—---师爱,用汗水、热血、生命指引一代一代青少年在21世纪的人生和事业的大道上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