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6
文档名称:

《三十六计(八)-以逸待劳》青少年教育文学.pdf

格式:pdf   大小:1,178KB   页数:2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三十六计(八)-以逸待劳》青少年教育文学.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8/19 文件大小:1.1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十六计(八)-以逸待劳》青少年教育文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
!
!
图!
!
!
!
说!
!
!
!
!
!
案!
!
!
!
!
!
例!
!
!
!
本!
!
!
!
!
!
三!
!
!
!
!
!
十!
!
!
!
六!
!
!
!
!
!
计!
!
!
!
!
!
全!
!
!
!
书!
!
!
" ! ! ! ! ! ! ! !
! " !
图说案例本三十六计全书
第四计
(二)




以逸待劳
施计要诀
围而不攻
以不变应万变
以静待哗
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不同于守株待兔
图说案例本三十六计全书
以逸待劳



【译文】
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急于采取进
攻的手段,而是根据强弱相互转化的原理,先消耗、疲
惫敌人,使它由强变弱,陷于被动,再发动攻击,一举
歼灭。
—! —
以逸待劳
【溯源】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 军争篇》:“故三军可夺
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
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
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
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 虚实篇》:“凡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待敌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
场而等待敌人的,应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
第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

计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
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
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
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
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
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
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
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
—! —
图说案例本三十六计全书
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
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
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
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
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
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
击,势不可挡。公元前!!" 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
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
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

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鼻子走。所以,不可把四

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解题】
以逸待劳,是一种人为的调动敌人的方法。《孙
子兵法》中说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到来的,他就
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疲
劳。所以,凡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都能够做到调动
敌人,而不为敌所调动。
—" —
以逸待劳
施计案例
养精蓄锐待时机以逸待劳胜庞涓
楚、韩、燕三国撤兵后,庞涓率领魏国军队离开齐
第国。他对盟坛上被擒一事,耿耿于怀,他问公孙阅:
四“对我发难的两个齐国将军,有一个是钟离春,难道你

没看出来吗?”
公孙阅一惊,掩饰道:“不会,不是钟离春。”
庞涓道:“我已经派奸细打听过了,她就是钟离
春。”
公孙阅愣了片刻,道:“我怎么没认出来?”
庞涓冷笑,道:“你如果认出来,一切就不是现在
这个样子了⋯⋯”
公孙阅看出庞涓开始怀疑自己,便转移话题,问:
——
图说案例本三十六计全书
“元帅,难道你真的认输了吗?”
庞涓微微一笑,反问道:“你说呢?”
公孙阅知道庞涓是不肯轻易认输的人,便道:“我
不明白,元帅此时为何不杀回齐国,打孙膑措手不
及。”
庞涓道:“时机不成熟。”
公孙阅问:“元帅指的时机是什么?”
庞涓回答:“军心。”
魏国的军队踏上了自己的国土,尽管许多士兵对
不战而撤很憋气,但回到自己的国家,还是非常高兴,

他们燃起篝火,一边高声呼喊,一边兴高采烈地跳着四

粗犷的舞蹈。
庞涓来到士兵中间,很随便的和他们打着招呼,
然后和士兵围坐在篝火旁,问长问短。
他对坐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