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学问点须要大家总结记忆,我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中学地理必修三的学问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凹凸(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凹凸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安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沟通。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最相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其次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快)。
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记: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1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缘由: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惊慌,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马路,建高架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确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殊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缘由:
①小农经营。缘由: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缘由: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缘由: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缘由:季风气候,水旱灾难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缘由:种植历史悠久,传统阅历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耕地广袤,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柔,草类茂密。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③开拓水源
④种植饲料。
(5)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旁边。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暖和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袤。
(3)特点:
①商品率高;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供应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供应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复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支配: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敏捷的生产选择,依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削减,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