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资本论原著解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3,020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资本论原著解析.docx

上传人:艾米 2022/10/20 文件大小:2.9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资本论原著解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资本论原著解析 】是由【艾米】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资本论原著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资本论原著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
 一、怎样理解《资本论》的抽象法和马克思指出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其实践意义何在?
    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强调“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由这个现实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充分占有现实材料,经过研究,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抽象或概括出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范畴。《资本论》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实际出发,分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等。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或者说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在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到理论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在《资本论》中,通过依次叙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全貌。
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各种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2)商品时资本主义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只有从分析商品入手,才能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比较复杂的范畴。(3)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矛盾的胚芽。(4)从分析商品开始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在封建生产和小商品生产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劳动生产力直接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有关。而与生产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这样一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只会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变化,却不会引起价值总量的变化,但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平均分摊在每一个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生产力的变化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总价值量不变。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答:金银并非天然是货币,金银作为货币材料,并不是金银天然有什么神秘的属性,而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但货币
形式却天然地要固定在金银身上,因为金银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最适合于充当货币的材料。。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第一卷P118)
价格标准不是独立的货币职能,而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派生出来的,因此,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不同,二者的区别是:第一,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第二,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社会职能,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的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技术性的规定。是由国家法律人为的规定的;第三,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是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只要不经国家调整,就不会发生变化。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把商品换成货币是有困难、矛盾、风险的,如果这个跳跃不能实现,如果商品卖不出去,那么商品生产者就会受到亏损。把商品换成货币的矛盾有两个方面,从质的方面看,能否实现价值,也就是说商品能不能转化为货币是很难的,因为,在商品经济中,商品所有者关心的是货币,而货币又在别人的口袋里,为了把货币吸引出来,它必须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它的劳动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分工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生产组织,它盲目的支配着生产者,
使他们对社会上的需求难以估计,所以把商品换成货币是很难的。从量的方面看,能否实现多少价值,也就是说,商品能换到多少货币也是很难确定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变化的,即使单个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是如果这种商品总量超过了社会必须的总量,那么这种商品也不能按价值出售,所以商品换成货币会遇到种种困难。
8、总之,就“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言,我们关于一切表现形式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基础所说的话,也是适用的。前者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现出来的,而后者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出来。(第一卷P621)
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现象,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现象是直接的、自发的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生产出来的,而本质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揭示出来。在这里马克思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又通过本质去说明现象。这是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典范。本质和现象不同,本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现象是反映本质的,但有时是歪曲的反映本质的。如果现象和本质都一致的话,那么科学就变成多余的了。马克思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揭露了这种颠倒的表现形式,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第二卷P121)
这句话是对资本所做的最重要、最完全的一个概括。他包括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指出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这是它的自然属性。第二,资本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第三,资本不仅是一种阶级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运动过程包含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第四,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保存自己,并不断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具有无限性。资本的生命就在于运动。
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第三卷P201)
竞争有两种,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内容不同,结果不同。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争得有力的销售市场。这种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价格。而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生产不同种商品部门之间的竞争。他们竞争是挣得有力的生产场所,这样的竞争就形成了一个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
如果供求调解市场价格,或者确切的说。。。。。。发生波动。202
①因为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为此就需要在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一种竞争,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场。为了使种类相同,但各自在不同的带个别色彩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
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相一致,而不是同市场价值相偏离,即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市场价值,这就需要各个卖者互相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以便把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会能够按市场价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场上来。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反之,产品量低于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②如果市场价值发生了变化,总产品量得以出售的条件也就会发生变化。如市场价值降低了,社会需要平均来说就会扩大,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吸收较大量的商品,如果市场价值提高了,商品社会需要就会缩减,就只能吸收较小的商品量。
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第三卷P493)
股份公司作为联合起来的单个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尽管在本质上仍是私人自嗯,但它作为联合起来的资本与单个资本比较,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这说明股份公司的诞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与单个资本不相适应的程度,因此,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而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式,就是变单个资本为社会资本,尽管在这种形势下,资本社会„„但这毕竟是社会资本对单个资本的一次否定,并且在客观上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然股份公司的产生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范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1-1《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现代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失去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对《资本论》最终目的的阐述,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趋势上必然没落,但在一段时间内还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只是适合了历史趋势的发展要求,才得以维持和发展,才取代封建制度,并为过渡到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第二,从现实的社会实践看,资本主义仍有生命力,就是因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日新月异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应用,使其经济活动依然适合历史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的结果。第三,从我国国情看,要总结历史教训,特别是总结否定生产力标准的十年动乱造成生产力大破坏的教训;要正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必然依赖商品货币关系的实情,承认资本的生产经营,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