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教育学A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学A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学A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教育学A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学A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绪论:
教育学就是揭示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情境。
加入情境的教育学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影响:
1、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1)深化理论学****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
2、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客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
(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属性、目的、功能、效应)
第1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概念: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独立的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与脑力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出现,是古代文明重要标志
第2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化。
第3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主要因素
1、遗传: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提供可能性
2、环境:潜移默化
3、教育:全面、系统、深刻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青少年成长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个人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个体个性化: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制约与促进
(一)教育与人口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关系: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作用: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各种人员“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重要手段;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教育对政治作用
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选拔;培养合格公民与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关系
1、文化对教育作用:两个层次—学校亚文化、外部大文化背景
(1)学校亚文化构成:课程里的文化产品;社会中人际关系与规范要求通过校园关系体现;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渗透;校园环境文化与课外各种活动
(2)学校亚文化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更深层次影响是教师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
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3)外部文化背景间接影响教育:
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与完善;
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人们的生活方式****俗、民族特性等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作用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文化的普及;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丰富科学技术活动,扩大技术成果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第4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功效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传统教育好的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
第1节塑造自己---情感培养与智能储备
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内核是促进,促进的教育态度分为
(一)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
二、教师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通晓所教学科与专业;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对学生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对情境的控制)
第2节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
一至十种教师角色:
一、教员二、领导者(班级领导学生)
三、人类灵魂工程师:解决人的人生方向、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四、心理医生五、青少年的朋友六、父母七、榜样八、被攻击的对象九、研究者十、学校管理者十一、教师角色冲突:自然人与社会人
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第3节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8条)
一、特殊的复杂性
表现:劳动对象复杂、劳动任务复杂、脑体劳动的复杂结合性(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教育机智: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显效的长期性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教育对象(学生)
第1节学生是怎么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与***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学生具有获得***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学生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br/>第2节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
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1、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思维发展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情绪易激动;性意识觉醒。
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
1、气质差异和教育
(1)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气质都有优缺点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气质优缺点
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通过自我修养
(1)树立正确人生目标;(2)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3)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生理成熟提前、心理成熟延后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代沟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第3节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表现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四)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改善
1、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民主型
第四章---瞭望教育环境
第2节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3、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4、培养社会角色的过程;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先入为主的定式作用—奠定其受教育基础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认识、章法、情感、经济辅助等
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非正式、高频度
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影响带有连续性、潜移默化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P186第二段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条件及家长主观教育态度的适中原理—优势区间
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因素
家长职业类别不同、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独生子女问题)、家庭气氛、家长对子女期望水平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特征:四条
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3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
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第4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
一、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1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
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一、课程结构的要素和成分
1、课程要素的演化(1)课程结构的要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二、课程的结构
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的课程。
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修****的课程。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
(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相关(联络)课程、融合(合科)课程、广域(综合)课程、核心(问题)课程的定义
(二)活动课程: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获得经验,(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隐性课程的功能: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
(5)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2节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一、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材编写原则:
(1)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教材编排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编制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br/>第六章课堂教学
第1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的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2、教和学相互依存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
第2节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每个原则的定义要掌握
1、理论联系实际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3、直观性4、因材施教5、循序渐进
6、巩固性7、启发性8、可接受性
第3节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
一、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种类: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种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法、实验实****法、
发现法、情境教学法重点掌握最后两种方法的定义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是否符合学生、教师特点、教学大纲规定,是否采用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重要前提
(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1、功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提供代替的经验;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能增进教学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三、教学策略
2、发展性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5)研究学科特点,融合教师教学经验
第4节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4、建立教室常规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管理的方式2、学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4、教师的行为方式
第七章教会学生学****br/>第1节学生知识和智力的获得---学****的分类和过程
一、学****的类型
知识、技能和熟练、心智、道德品质和行为****惯的学****br/>二、各类学****的过程
1、知识学****的过程:选择、领会、保持、应用
2、技能学****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
第2节学****的管理---学****活动方式的组织
一、反映学****活动的整体性
1、保证学****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2、要使学****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3、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4、学****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二、学****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1、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3、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4、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三、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第3节学生学****方法指导---学****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方法
二、学****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1、要有整体观2、把学****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学****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
2、方式: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诊断式、经验交流式
五、几种主要学****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学****计划2、指导学生血会阅读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5、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6、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程序7、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学****干扰
第八章教会学生做人
第1节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素质教育: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二、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四、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
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第2节人成长的历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道德判断。
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一般过程:他律到自律---客观效果到内在动机---他人到自己---片面到全面
二、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爱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2、道德行为****惯的训练
第3节育人的基本规范---德育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疏导原则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还要掌握每个原则的定义
第4节育人活动的操作---学生教育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二、榜样和示范
三、锻炼:练****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四、修养:学****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五、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六、评价:奖励、惩罚、操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