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高一物理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18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物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6 文件大小:1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物理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一物理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物理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运动学
:一个物体相对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
(1)定义: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考系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情况可能不同
:是标量
(1)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2)区别:,时间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表示某一状态;时间与物体的位置变化相对应,表示某一个过程
: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物体何时可视为质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常见的几种情况:

,但转动不是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地球绕太阳公转。
;如计算火车从北京开到上海的时间。
:标量是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1)定义:从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2)大小:有向线段的长度
(3)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
注意:“+”表示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表示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
(4)物理意义:用来表示物体空间变化的物理量
(5)单位:米(m)
(6)与路程的联系:,

—时间图象(s—t图象)
(1)含义:描述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2)图中可获取的信息:

:是矢量
(1)定义: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s/t
(3)物理意义:粗略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或者某段位移内的平均运动快慢
: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是矢量
(1)定义: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表示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运动的快慢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4)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5)与平均速度的联系:
a:平均速度是过程量,瞬时速度是状态量
,瞬时速度是精确表示运动的快慢
,不能说某时刻瞬时速度很大,所以平均速度也很大
:是矢量
(1)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a==,其中=—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是矢量,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2)
(5)矢量性: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表示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表示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
、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
(1)定义: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是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速度变化率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变化表示速度改变的大小,速度变化率(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速度变化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的方向一致
:
(1)定义: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即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加速度为一恒量,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3)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方向一致),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的方向相反)
:=+at;s=t+at2;2as=2—2;===;
△sv—t图象
t1t2
t3
t
v3
v2
v1v0
0
s—t图象
t1t2
t3
t
s
s3
s2
s1
s0
0
=sn—sn—1=aT2(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相等);sm—sn=(m—n)aT2(逐差法求a)
—t图象与—t图象的比较:
表示物体正方向(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初位置为s3
表示物体静止在s2的位置
表示物体静止在原点O处
表示物体反方向(斜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从s3运动到O点)
表示物体从t3时刻开始反方向(斜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置为O点
表示三个物体t2时刻在s2位置相遇
表示物体在0—t1时间内的位移为s1—s0
表示物体以初速度v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表示物体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以初速度v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并在t3时刻停下
表示物体从t3时刻开始反方向(v<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5>a4(比较倾斜)
表示t2时刻三个物体的速度都等于v2(不是相遇)
表示物体在t1时刻的速度为v1,0—t1时间内的位移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
(2)特点:=0,a=g=(或10m/s2)
(3)规律:,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赤道最小,两极最大,并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b.=gts=gt22=2gs
:
(1)打点计时器分类:,电源为220V交流电,频率f=50Hz,周期T=
,电源为4—6V交流电,频率f=50Hz,周期T=
(2)实验时要注意:,后放开小车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钩码、定滑轮、长木板、刻度尺
(3)求a方法::[s6+s5+s4—(s3+s2+s1)]/9T2
,求斜率
力学
:是矢量
(1)定义: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力的存在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单位:牛顿(N)
(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表示方法::用文字说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按一定的标度画出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只画出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6)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没有下滑力的说法)
注意: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以是相同的,如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让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3)方向:竖直向下
(4)重心:为了研究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而把物体视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重心
注意: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悬挂法

:物体发生伸长、缩短、弯曲等变化
: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物体
:
(三种均可)

:当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个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值称为弹性限度
:是矢量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
(2)大小(弹簧):F=kx(胡克定律)
k:劲度系数,与弹簧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k=1N/m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弹簧生产或缩短1m时产生的弹力是1N
适用条件: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
(4)弹力产生的条件:.(互相挤压)
(5)弹力存在的判断:,如弹簧、橡皮条
:假设其中任意一个不存在,判断另外一个是否会运动,如果会运动,说明有弹力
(6)常见弹力方向的判断::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可以朝任意方向
(7)弹力的应用:.
:是矢量
(1)定义:两个彼此接触、挤压的物体,由于发生相对滑动或者相对滑动趋势,而在接触面生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或者相对滑动趋势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且挤压(有弹力)、.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滑动
(3)方向:平行于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大小:滑动摩擦力:=µN(通用)
=F(匀速直线运动时)
静摩擦力:f=F,0<f<fmax,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性质无关
(5)影响最大静摩擦力fmax的因素:.
(6)分类:.
:作用在同一点或者作用线相较于一点的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共点力与合力的关系满足:
:产生的效果相同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当有力发生变化时,合力也跟着变化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
、F2的合成:│F1-F2│≤F合≤F1+F2
(1)共线:,F合=F1+F2,方向与F1、F2相同
,F合=│F1-F2│,方向与F1、F2较大的相同中
(2)不共线:以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1
F2
注意:│F1-F2│<F合<F1+F2
(3)常见合力的计算
F1
F合
F2
F1⊥F2,F合=
F1=F2,夹角为θ,F合=2Fcos
:设F1<F3,F2<F3
(1)如F1+F2≥F3,0<F合<F1+F2+F3
(2)如F1+F2<F3,F3-│F1+F2│<F1+F2+F3
: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若与某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

(1)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已知合力求分力)
(2)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关系: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4)力的分解的依据:通常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注:一个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有无数组解,但是通常按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思路如下:
求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确定两个
分力的方向
实际
问题
作平行
四边形
根据力的根据平行利用边角
作用效果四边形定则关系的计算
y
FyF
θ
OFxx
:将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这种分解方法叫做正交分解法
(1)优点:可以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转化为坐标轴方向上的标量的运算
(2)大小:Fx=FcosθFy=Fsinθ
(3)坐标系的建立原则:使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减少力的分解个数,简化运算过程)
(4)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根据建立原则建立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把各个力的作用点都移到O点,并在x轴、y轴上投影(注意正负)
分别求出在x轴上各个分力的代数和Fx合和在y轴上各个分力的代数和Fy合
求合力的大小F合=

(1)已知两分力F1、F2的方向,则F1、F2的大小是唯一的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则F2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唯一的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与F的夹角为θ),这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F1<Fsinθ时,无解(不存在)F2
当F1=Fsinθ时,F2有唯一解(F2=Fcosθ)
当Fsinθ<F1<F时,F2有两解F1F1F1F1F
当F1>F时,F2有唯一解
(4)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F1-F2 =F时,两个分力的方向都是有唯一的(F1与F同向,F2与F反向)
F1+F2 =F时,两个分力的方向都是有唯一的(F1、F2都与F同向)
F1+F2 >F时,F2有两解
F1+F2 <F时,无解(不存在)
:如果一个物体保持静止(静态平衡)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动态平衡),则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注意:瞬时速度等于零不一定是静止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合=0
如(1)二力平衡条件:这两个共点力等大、反向、共线
(2)三力平衡条件:这三个共点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共线
注:三力平衡的特点:

(1)稳定平衡:物体受到外力的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在重力作用下能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保持平衡状态的平衡
;如“不倒翁”
(2)不稳定平衡:物体受到外力的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降低,在重力作用下不能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失去平衡状态的平衡;如放在球的顶端的物体
(3)随遇平衡:物体受到外力的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既不升高也不降低,始终保持平衡状态的平衡;如放在水平桌面上书本书本
:
(1)定义:物体的稳定程度
(2)影响因素:a:重心的高低,重心越低越稳定b:支持面的大小:支持面越大越稳定

(1)选择研究对象
(2)对所选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3)根据建立坐标系的原则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进行分解
(4)根据Fx合=0,Fy合=0建立方程组
(5)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所要求的量
:
(1)整体法: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注:相对静止的物体(如处于平衡的物体或者同步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时优先考虑用整体法
(2)隔离法:把物体从几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
注:当待求的力是系统内力时,通常用隔离法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观点;维持物体的某一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外力,力的作用结果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意义;----惯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2)影响因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表现形式:,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研究多个(N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控制其中的N-2个量不变,研究剩余两个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F=kma,各个物理量均取国际单位时k=1)
(3)1N=
(4)“牛二”的局限性:、低速运动的物体,不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
(相对于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而言的

(1)国际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
(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时间和质量
(3)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m、s、kg;
注意:不要把物理量和单位弄混了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受力情况结合受力分析求合外力通过F合=ma求a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运动情况(v0、vt、s、t)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运动情况(v0、vt、s、t)结合运动学公式求a通过F合=ma求F合结合受力分析求受力情况
:
(1)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叫做反作用力
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没有主次和先后之分
(2)与平衡力的异同点
:等大,反向,共线
b不同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性质一定相同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平衡力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性质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作用效果互相抵消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等大),方向相反(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2)表达式;F=-F/
(3)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
:相互作用力适用于接触力、非接触力、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且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系。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向上)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向下)
: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v↑:向上(匀)加速运动
v↓:向下(匀)减速运动
{
(1)超重a↑
v↑:向上(匀)加速运动
v↓:向下(匀)减速运动
{
(2)失重a↓
、失重对应的运动状态
、失重问题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确定加速度方向根据F=ma求解

(1)实验步骤:

,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
,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理论上的合力)。
,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标度作力F′(实际的合力)的图示,比较F′与F大小(长度)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再做两次
(2)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秤之前应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在实验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在同一平面内,并与纸面平行.
同一次实验时,两次拉橡皮条都要使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保证效果一样).
拉橡皮条的细线要尽量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到O点的距离尽量远些。
不要把F和F/混淆(实际的合力与橡皮条共线)

(1)实验目的:
验证牛二定律,即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大小成正比;合外力一定时,物体加速度大小和质量成反比
(2)实验器材:
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电源、小车、砝码、细绳、重物(钩码)、纸带、复写纸、刻度尺、天平、木块
(3)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m和m0,记下m和m0。
②安装好实验装置。
③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位置,直到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④将重物通过细绳绕过滑轮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则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m0g
⑤保持车的质量不变,改变重物的质量,多做几次实验。
⑥算出各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画出a─F图线,如图线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证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F大小成正比。
⑦保持重物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并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多做几次实验。
⑧算出各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画出a—图线,如果图线是过原点的的倾斜直线,则证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和m成反比。
m
(4)注意事项:
①车和砝码总质量要远大于重物的质量
②平衡摩擦时,要让车拖着纸带运动,且打点计时器要打点。
摩擦力一经平衡,不需要重复平衡摩擦力。
③每次实验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
电源应该用交流电
滑轮位置应使细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