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1,160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7 文件大小:1.1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行列式
第一节: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把表达式称为所确定的二阶行列式,并记作,
即结果为一个数。(课本P1)
同理,把表达式称为由数表所确定的三阶行列式,记作。
即=
二三阶行列式的计算:对角线法则(课本P2,P3)
注意:对角线法则只适用于二阶及三阶行列式的计算。
利用行列式计算二元方程组和三元方程组:
对二元方程组

则,(课本P2)
对三元方程组,
设,
,,,
则,,。(课本上没有)
注意:以上规律还能推广到n元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上。
第二节:全排列及其逆序数
全排列:把个不同的元素排成一列,叫做这个元素的全排列(或排列)。
n个不同的元素的所有排列的总数,通常用Pn(或An)表示。(课本P5)
逆序及逆序数: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两个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称它们构成一个逆序,一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
排列的奇偶性: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课本P5)
计算排列逆序数的方法:
方法一:分别计算出排在前面比它大的数码之和即分别算出这n个元素的逆序数,这个元素的逆序数的总和即为所求排列的逆序数。
方法二:分别计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前面比它大的数码个数之和,即算出排列中每个元素的逆序数,这每个元素的逆序数之总和即为所求排列的逆序数。(课本上没有)
第三节:n阶行列式的定义
定义:n阶行列式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乘积
的代数和,其中p1p2…pn是1,2,…,n的一个排列,每一项的符号由其逆序数决定。也可简记为,其中为行列式D的(i,j元)。(课本P6)
根据定义,有
说明:
1、行列式是一种特定的算式,它是根据求解方程个数和未知量个数相同的一次方程组的需要而定义的
;
2、n阶行列式是项的代数和;
3、n阶行列式的每项都是位于不同行、不同列n个元素的乘积;
4、的符号为,t的符号等于排列的逆序数
5、一阶行列式不要与绝对值记号相混淆。
推论1:上,下三角行列式的值均等于其主对角线上各元素的乘积。

推论2:主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其对角线上各元的乘积,副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乘以其副对角线上各元的乘积。
即,(上述二推论证明课本P7例6)
第四节:对换
定义:在排列中,将任意两个元素对调,其余元素不动,这种作出新排列的手续叫做对换。将相邻两个元素对调,叫做相邻对换。(课本P8)
定理1 一个排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对换,排列改变奇偶性。
推论 奇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奇数,偶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偶数。(上述二定理证明课本P8)
定理2 n阶行列式的项可以写为,其中q1q2…qn是行标排列,p1p2…pn是列标排列。(证明课本P9)
推论 设有n阶行列式,则或或(行列式三种不同表示方法)
推论 在全部阶排列中,奇偶排列各占一半。
证明设在全部阶排列中有个奇排列,个偶排列,现来证。
将个奇排列的前两个数对换,则这个奇排列全变成偶排列,并且它们彼此不同,所以。
若将t个偶排列的前两个数对换,则这个偶排列,全变成奇排列,并且它们彼此不同
,于是有。综上有s=t。
第五节:行列式的性质
定义 记,,行列式称为行列式的转置行列式。
性质1 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证明课本P9)
说明行列式中行与列具有同等地位,因此凡是对行成立的行列式的性质的对列也成立。
性质2互换行列式的两行或列,行列式变号。(证明课本P10)
推论 如果行列式有两行(列)完全相同,则此行列式为零。
性质3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数,等于用数乘此行列式;
推论1 的某一行(列)中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的外面;
推论2 中某一行(列)所有元素为零,则。
性质4 行列式中如果有两行(列)元素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证明课本P10)
性质5 若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
性质6 把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然后加到另一列(行)对应的元素上去,行列式的值不变。(课本P11)
计算行列式常用方法:①利用定义;②利用运算把行列式化为上三角形行列式,从而算得行列式的值。
说明 行列式中行与列具有同等的地位,行列式的6个性质凡是对行成立的对列也同样成立。
第六节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余子式 在阶行列式中,把元素所在的第行和第列划去后,留下来的阶行列式叫做元素的余子式,记作。
代数余子式 ,叫做元素的代数余子式。(课本P16)
引理 一个阶行列式,如果其中第行所有元素除(i,j)元外都为零,那么这行列式等于与它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即。(证明课本P16)
定理 阶行列式等于它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即,,。(证明课本P17)
扩展 范德蒙德(Vandermonde)行列式的证明见课本P18
展开定理推论 阶行列式的任意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另一行(列)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为零,即(证明课本P19)
第七节克拉默法则
如果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不等于零,
即,那么该方程组有唯一解
其中Di是用非齐次项代替D中第i列元素后所得的行列式。(证明课本P53,第二章)
注意 克拉默法则只适用于方程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等的情形。
定理4 如果线性方程组(1)的系数行列式D≠0,则(1)一定有解,且解是唯一的。
逆否定理 如果线性方程组(1)无解或有两个不同的解,则它的系数行列式必为零。
定理5 若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则其次线性方程组没有非零解。(即解唯一,只有零解)
逆否定理 如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则它的系数行列式D必为零。(课本P25)
矩阵
矩阵
定义 由个数排成的行列的数表称为m行n列矩阵。简称矩阵,记作,简记为,。
说明 元素是实数的矩阵称为实矩阵,元素是复数的矩阵称为复矩阵。
扩展 几种特殊的矩阵:
方阵:行数与列数都等于n的矩阵A。记作:An。
行(列)矩阵:只有一行(列)的矩阵。也称行(列)向量。
同型矩阵:两矩阵的行数相等,列数也相等。
相等矩阵:AB同型,且对应元素相等。记作:A=B
零矩阵:元素都是零的矩阵(不同型的零矩阵不同)
对角阵:不在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零。
单位阵:主对角线上元素都是1,其它元素都是0,记作:En(不引起混淆时,也可表示为E)(课本P29—P31)
注意 矩阵与行列式有本质的区别,行列式是一个算式,一个数字行列式经过计算可求得其值,而矩阵仅仅是一个数表,它的行数和列数可以不同。
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
矩阵的加法 设有两个矩阵,那么矩阵与的和记作,规定为
说明只有当两个矩阵是同型矩阵时,才能进行加法运算。(课本P33)
矩阵加法的运算规律
;
,称为矩阵的
。(课本P33)
数与矩阵相乘
数乘矩阵的运算规律(设为矩阵,为数)
;
;
。(课本P33)
矩阵相加与数乘矩阵统称为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与矩阵相乘 设是一个矩阵,是一个矩阵,那么规定矩阵A与矩阵B的乘积是一个矩阵,其中,,并把此乘积记作
注意
1。A与B能相乘的条件是:A的列数=B的行数。
2。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即在一般情况下,,而且两个非零矩阵的乘积可能是零矩阵。
3。对于n阶方阵A和B,若AB=BA,则称A与B是可交换的。
矩阵乘法的运算规律
;
,
若A是n阶方阵,则称Ak为A的k次幂,即,并且,。规定:A0=E
注意 矩阵不满足交换律,即,(但也有例外)(课本P36)
纯量阵 矩阵称为纯量阵,作用是将图形放大倍。且有,A为n阶方阵时,有,表明纯量阵与任何同阶方阵都是可交换的。(课本P36)
转置矩阵 把矩阵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新矩阵,叫做的转置矩阵,记作,如,。
转置矩阵的运算性质
;
;
;
。(课本P39)
方阵的行列式 由阶方阵的元素所构成的行列式,叫做方阵的行列式,记作或(记住这个符号)
注意 矩阵与行列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n阶矩阵是n2个数按一定方式排成的数表,而n阶行列式则是这些数按一定的运算法则所确定的一个数。
运算性质
;
;
(课本P40)
对称阵 设A为n阶方阵,如果满足A=AT,即那么A称为对称阵。
说明 对称阵的元素以主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相等,如果则称矩阵为反对称的。即反对称矩阵A=(aij)中的元素满足aij=-aji,i,j=1,2,…n
伴随矩阵 行列式的各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所构成的如下矩阵称为矩阵A的伴随矩阵。
性质 (易忘知识点)(课本P41)
共轭矩阵 (略)(课本P42)
总结
(1)只有当两个矩阵是同型矩阵时,才能进行加法运算。
(2)只有当第一个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才能相乘,且矩阵相乘不满足交换律。
(3)矩阵的数乘运算与行列式的数乘运算不同。
第三节逆矩阵
定义 对于n阶矩阵A,如果有一个n阶矩阵B,使得AB=BA=E则说矩阵A是可逆的,并把矩阵B称为A的逆矩阵。,。
说明
1A,B互为逆阵,A=B-1
只对方阵定义逆阵。
,则A的逆矩阵是唯一的。
定理1 矩阵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并且当A可逆时,有(重要)(证明见课本P43)
奇异矩阵与非奇异矩阵 当时,称为奇异矩阵,当时,称为非奇异矩阵。即。
推论 若,则(证明见课本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