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72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7 文件大小:7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7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复****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天体系统的层次(由高级到低级排列)
河外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统
注意:1、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2、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3、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4、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5、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6、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7、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表现在运动特征上与其他行星类似具有近圆形、共面性和同向性)又特殊(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的行星。
【地球有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的存在】
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我国年太阳能的地区分布及影响因素
①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气少,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②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注意: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有:地热能,核能
潮汐能是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吸引而形成的能量。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黑子)、色球(耀斑)和日冕(太阳风)三层。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其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注意:
热带(0°--23°26')、温带(23°26'---66°34')、寒带(66°34'---90°)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交角使黄赤交角23°2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热带和寒带的面积变大而温带的面积变小,反之则反。
(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产生地方时:因为经度不同而不同。经度差1°,地方时差4分钟。(注意区时的计算)
注意:北京时间----东八区伦敦时间(或世界时)----中时区(0时区)
2、产生昼夜更替现象3、使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南左北右赤道无)
4、地球椭球体形状的形成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产生)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熟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和九幅光照图)
二分日(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均为当地地方时6点日日出、18点日落。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长、夜达一年中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各地则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长、夜达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则昼达一年
中最短而夜达一年中最大值。
【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而南半球各地则达一年中最小值】
春分日后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反之);秋分日后到次年的春分
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则昼短夜长。
夏至日后到冬至日前:太阳一直向南移动;冬至日后到次年的夏至日前:太阳一直向北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两地的纬度差(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同减异加”)
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8、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9、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注意:光照图的判读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地球的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
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
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壳跟地幔分界线是莫
霍界面;地幔跟地核分界线
是古登面(大陆地壳较厚,大洋
地壳较薄)
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
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
上),由岩石组成。
4、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5、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6、大气圈分为对流层(特征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含有臭氧层)(特征是: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8、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2、右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常见的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板岩、大理岩、片岩等
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注意: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主要由地球内能引起)和外力作用(由地球以
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引起的)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
作用。
※褶皱山举例: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风化(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
(1)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力堆积(沙丘、黄土高原
的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的结果)
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侵蚀地貌(高山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
※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发育
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形。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包括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地
区)、三角洲(形成于河口附近)。
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1)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吸收比较少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空气垂直(上升或下沉)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水平运动(即风)
9、热力环流实例
①山谷风;②海陆风;③城市风。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方向与等压线相交
四、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熟记全球的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的示意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
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东亚季风: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其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候是亚
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冬季吹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吹西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风带、气
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注意: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亚洲)低压(热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5、典型记忆的气候
u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其植被是热带雨林
u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旱雨)两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控制),
其植被是热带草原
u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低纬信风带控制),其植被是热带荒漠
u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的西岸,夏季炎热干燥(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温和湿润(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其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冬雨
型”气候。【典型地区:地中海沿岸;常考城市:北半球有罗马、雅典、旧金山、洛杉矶;南半球的
非洲好望角(开普敦)】
u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的西岸,气候成因终年处在中纬西风带的控制之下,全年温和多雨(注意气温降水曲线判断: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而最热月均温在20°C以下)。典型地区:西欧(伦敦、巴黎等地)。其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u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其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上海、广州
u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其典型植被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一样。(我国分布主要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如:北京
注意: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均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五、锋面及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降水区的位置
主要在锋后,常出现云、雨、雪、强风等天气
全部集中在锋前,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气压和气温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
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冬季爆发寒潮(快行冷锋)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一场春雨一场暖
(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注意:
准静止锋--江淮地区6月的梅雨天气(江淮准静止锋)、贵阳冬季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
我国夏秋季节的台风天气---热带气旋(低压中心);我国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天气以及北
方的“秋高气爽”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1、我国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季,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长江、黄河、珠江等。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主要在夏季(融水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如塔里木河。
ƒ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河流如黑龙江、松花江等。(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
注意: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
2、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3、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4、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5、水循环的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七、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3、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低纬→高纬)的洋流;
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低纬)的洋流。
4、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5、分布图(熟记)
6世界洋流模式图:(右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
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运
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运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
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
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气候的影响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影响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欧洲北海渔场
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处;北美纽芬兰渔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交汇处。
②上升流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3、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4、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形式。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性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u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或者干湿度地带性)尤其是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自西向东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
u非地带性举例: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等
u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u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u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一般的,两坡降水差异不大的山地,阳坡雪线高度高于阴坡;两坡降水差异较大的山地,迎风坡雪线高度低于背风坡。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①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②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
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和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