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③.doc

格式:doc   大小:523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③.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2/10/27 文件大小:5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③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③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课题17: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要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考向瞭望】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判断与应用。
【知识梳理】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等。2、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二)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如细胞吸收K+、Na+、Ca2+、氨基酸等。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明生物膜结构特征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四)大分子物质以胞吞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但不属于跨膜运输。


细胞膜
载体


细胞膜
ATP


细胞膜
载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二、三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图例比较
三、主动运输的意义:在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主动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细胞能主动地从外界吸收被选择的物质,供生命活动利用。同样,细胞也能利用主动运输把新陈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总之,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摄取、积累物质以及不断排出代谢废物,从而维持细胞组成成分的动态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
(一)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二)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1、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2、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载体数量。
(三)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1、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1)载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同。(2)载体具有饱和现象,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物质的运输时,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四)影响物质运输速度的曲线分析
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1)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是由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其动力是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的增大,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2)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协助,在物质浓度较低时,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运输速率也逐渐增大,到达一定物质浓度时,由于受膜上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2、氧气浓度对物质运输速率的影响曲线:(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其运输方向都是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其运输的动力都是浓度差,不需要能量,因此与氧气浓度无关,运输速率不随氧气浓度增大而改变。(2)主动运输方式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在氧气浓度为零时,通过细胞无氧呼吸供能,但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较少所以运输速率较低,在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升高,有氧呼吸加强,产生的能量逐渐增多,所以运输速率不断加快,当氧气浓度足够高时,能量供应充足,但由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率不再随氧气浓度增大而加快。
自由扩散
物质浓度
运输速率
O
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物质浓度
运输速率
O
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
O2浓度
运输速率
O
主动运输
O2浓度
运输速率
O
3、图像如下
【思考感悟】要确定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关键应该抓住那些方面?
(1)分析被运输的物质是否通过细胞膜;(2)明确被运输物质微粒的性质(大分子、小分子、离子);(3)分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协助,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基础训练】1、取四株大小与长势一致的番茄幼苗,分别培养在盛有等量完全培养液的培养瓶中,然后将其中两株番茄幼苗的地上部分同时剪去。装置如图。
(1)实验中,向甲、丙两瓶持续充入空气,测量四只培养瓶内溶液中的K+含量,请用坐标轴曲线表示甲、丁两瓶的结果(画在上框内)。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这一观点可通过甲、乙(或丙、丁)两装置的实验加以验证。
(3)经过一定时间后,如果甲瓶中的番茄幼苗出现了萎蔫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蒸腾作用大量失水,培养液浓度增高,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所以根毛细胞不能吸水甚至失水。
2、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内的质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之外,这属于(C)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胞吐 D、胞吞
3、实验发现,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如果使用药物限制蛋白质的活性,则葡萄糖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如果减少能量的供应,却对运输没有影响。由此推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C)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逆浓度梯度运输
【高考模拟】
4、(2008广东生物2)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D)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5、(2006广东高考)夏季高温时段,用较低温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导致农作物萎蔫。其主要原因是(D)
A、叶片蒸腾剧烈,水分散失快 B、植物体温度下降,气孔关闭
C、根系对矿质元素吸收减少 D、根系渗透吸水下降
【作业】
课题18:酶
【课标要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考向瞭望】以曲线、图表及实验设计题形式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知识梳理】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一)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三)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二、酶的本质
(一)酶本质的探索:最初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二)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三、酶的特性
(一)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二)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剂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三)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四、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一)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二)证明某种酶是RNA: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出现红色。对照组: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五、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一)实验原理:
1、。
2、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多少或卫生香燃烧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过程的变量及对照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对照组
实验组
2号:90℃水浴加热
3号:%FeCl3溶液2滴
4号:加入20%肝脏研磨液2滴
H2O2分解速度
用产生气泡的
数目多少表示
加入H2O2的量;实验
室的温度;FeCl3和肝
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
1号
试管
2、3、4
号试管
(三)实验结论:1、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2、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六、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程序
序号
项目
试管
1
2
1
注入可溶性淀粉
2mL

2
注入蔗糖溶液

2mL
3
注入新鲜淀粉酶溶液
2mL振荡
2mL振荡
4
50℃温水保温
5min
5min
5
加斐林试剂
1mL振荡
1mL振荡
6
将试管下部放入60℃热水中
2min
2min
7
观察实验结果
有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沉淀
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1、
2、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定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思考感悟】酶的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哪一种糖?该糖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
核糖。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基础训练】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酶是由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并且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
C、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所有的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2、下列关于酶本质的研究,按研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②酒精发酵需要活细胞的参与;③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④人们认识到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⑤用不含酵母菌的酵母提取液进行发酵获得成功,证明生物体内的催化反应也可在体外进行。
A、④②⑤①③ B、③④⑤②① C、①⑤④②③ D、③④①②⑤
3、果子酒放久了易产生沉淀,只要加入少量蛋白酶就可使沉淀消失,而加入其他酶则无济于事,这说明(A)
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酶的催化作用受环境影响 D、酒中的这种沉淀是氨基酸
【高考模拟】4、(2007广东高考)有工厂利用酶使废弃动植物油脂与甲醇等反应生成生物柴油,最适用于该过程的酶是(C)
A、胆碱酯酶 B、固醇酯酶 C、脂肪酶 D、磷脂酶
5、(2008启东模拟)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C)
A、有些酶是核酸
B、在0℃~37℃范围内,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C、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D、任何活细胞内都有酶的存在
【作业】
课题19:“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分析
【课标要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考向瞭望】以曲线、图表及实验设计题形式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知识梳理】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原理解读
1、 2、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
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
判断酶的活性。
(二)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设计程序
(四)实验的变量分析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温度
淀粉分解量的多少
(用是否出现蓝色
及蓝色深浅表示)
淀粉和淀粉酶的
量、溶液的pH、
反应时间等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原理解读:1、。2、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氧气生成量的多少。
(二)实验设计程序:取n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用盐酸或NaOH溶液调整出不同的pH(、、、、、、、)→分别滴加等量的同种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来检验氧气的生成情况。
三、与酶有关的曲线解读
(一)表示酶高效性的曲线: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二)表示酶专一性的曲线:1、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2、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三)影响酶活性的曲线: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将减弱。2、在最适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都将减弱。3、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4、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
温度。
(四)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思考感悟】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在酶与反应底物接触前就应该用相应的自变量处理酶和反应底物。
【基础训练】1、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其催化活性可用如下方法测定:用打孔器将滤纸制成小圆片,浸泡在含酶的过氧化氢缓冲液中,实验开始时,小圆片沉降在溶液底部,但后来会浮出液面,记录小圆片上浮时间,用时间的倒数来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为研究底物浓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重复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小圆滤纸片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开始上浮的原因是H2O2分解产生O2,O2形成的气泡推动小圆片上浮。
(2)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用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pH稳定,保持酶的活性。
(3)据图中曲线描述底物浓度与过氧化酶催化活性间的关系随底物浓度的增大酶活性变大,到一定浓度后,酶的活性不再继续增大。
(4)当底物浓度超过140mol·L-1时,反应速率不再加快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5)若要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实验的变量由底物浓度调整为温度,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各组实验的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2、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又加入2mL唾液,两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振荡,发现只有乙试管中呈现蓝色反应。此同学的实验程序中有一错误,请指出(C)
A、乙试管应低温或室温 B、乙试管应加胃液
C、乙试管应加入与唾液等量的清水 D、应再加一支试管,内加些酸或碱
3、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B)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应 B、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C、经唾液的消化作用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高考模拟】4、(2008广东生物6)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蛋白酶是蛋白质 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
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
5、(2008上海生物13)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B)
A、高效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多样性
【作业】
课题20:ATP
【课标要求】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考向瞭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结合考查ATP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ATP的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两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
(二)功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一)ATP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
(二)ATP形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磷酸结合,重新形成ATP。
(三)ATP形成的能量来源
1、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细胞呼吸,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则来自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体的共性。
三、ATP的利用
(一)ATP可用于主动运输、生物发电和发光、肌细胞收缩、大脑思考等。
(二)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形成相联系。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四、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一)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通过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二)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三)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思考感悟】归纳一下与能量有关的知识。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3)主要储能物质—脂肪;(4)直接能源物质—ATP;(5)根本能源—光能。
【基础训练】
1、反应式“ADP+Pi+能量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万分的吸收
2、试分析一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幼苗与一只幼年的小花猫,它们同化作用消耗的ATP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分别是(
A)
A、前者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多,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少,后者相反
B、都是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多,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少
C、前者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少,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多,后者相反
D、都是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少,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多
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小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
(1)实验步骤:
①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烧杯中,贴上标签;
②将荧光器粉末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于试管中,贴上标签;
③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
④观察发光现象并记录。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三种并得出相应结论):
实验现象预测:①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强;②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弱;③在不同ATP溶液浓度的条件下,发光现象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①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②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③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
【高考模拟】
4、(2008广东生物4)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B)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5、(2008天津理综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④人的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作业】
课题21:细胞呼吸
【课标要求】细胞呼吸。
【考向瞭望】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知识梳理】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有氧呼吸
1、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酸和水
[H]和氧气
生成物
***酸、[H]、ATP
CO2、[H]、ATP
H2O、ATP
能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三)无氧呼吸
1、反应式:
(1)转化成乳酸的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分解成酒精的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其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2、作出假设: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A、B中各取2mL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4、实验现象
甲、乙两装置中石灰水都变浑浊,但甲中浑浊程度高且速度快。
2号试管中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
5、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二)实验中的关键步骤
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
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思考感悟】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场所有哪些?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基础训练】
1、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两种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氧浓度为a时(B)
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2/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C、1/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D、酵母菌停止发酵
2、让一只白鼠吸入含有放射性的18O2,该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B)
A、CO2 B、H2O
C、***酸 D、乳酸
3、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酸,其产生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②,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①②④。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①③过程;而马铃薯块茎贮藏久了却没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了图中①④过程。
(4)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
(5)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高考模拟】
4、(2008广东理基40)下列过程存在无氧呼吸的是(D)
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O2 B、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
C、酵母细胞不产酒精的呼吸过程 D、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
5、(2008上海生物12)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为n,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B)
A、2n/5m B、2m/5n C、n/5m D、m/5n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