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尘肺病的发生
一、我国尘肺病的诊断标准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我国过去没有矽肺诊断标准,1957年第一次由卫生部,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召集会议制订了我国首次的矽肺诊断标准,经试用后在1959年、1962年两次进行了修改,1963年颁布的矽肺x线诊断及其分期标准是在1962年年底修改的结果, 该标准奠定了我国把尘肺病分为三期的诊断框架,标志着用标准来规范职业病诊断的开始。标准较简明,方便实用,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它对我国的尘肺防治工作曾经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
国际劳工组织(ILO)于1930年开始制订尘肺国际分类、希望能统一国际间对尘肺诊断的认识以来,历经了多次修改,1971年公布的ILOU/C分类为较多的国家采纳,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ILO于1978年又在委内瑞拉召开的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改,1 980年公布的新分类被命名为IL01980尘肺X线表现国际分类,并相应发行了新的标准片。
而我国还一直沿用自己在1963年公布的矽肺X线分期及其诊断标准。在我国有关应用国际分类作尘肺诊断的报告还不多见,但是80年代后近年长在修改我国分期的讨论中有不少将我国;冲明修改成接近国际分类形式的提议,说明已经开始对国际分类的重视。在总结多年尘肺X线诊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国际尘肺X线影像分类法,经修订于1986年2月颁布了《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国家标准(GB5906-86)。这以后开始引用尘肺X线诊断标准片。
1963年标准
矽肺x线诊断及其分期标准
(一)正常范围:代号“0”肺门阴影一般正常,肺纹理可以正常或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多、增粗,并伸展至肺野外带,一般以中下区域较为明显。肺野基本保持清晰。
(二)可疑矽肺:代号“0- Ⅰ”肺门阴影可以稍为增大、增密。两侧肺纹理一般普遍增多、增粗,并呈现粗细不均及轻度扭曲变形。在两侧肺野内,特别是中下区域,出现网状阴影,交织于肺纹理之间,使肺野显得不多清晰,但无肯定的矽结节阴影可见。
(三)一期矽肺:代号“Ⅰ”肺门阴影可以增大、增密,有时候可见增大的淋巴结阴影。肺纹理的扭曲变形,以及纹理间的网状阴影,可以与可疑矽肺相同或稍加重。在网状阴影的背景上,见到肯定的矽结节阴影;这种结节阴影在开始时多散发在两侧肺野的中下区域和内中带,特别是右侧。肺气肿及胸膜肥厚一般不甚显著。
(四)二期矽肺:代号“Ⅱ”肺门阴影增大和增密较为多见和明显。肺野内侧结节阴影增大,数量增多,并较为密集。当结节阴影的分布范围在两侧肺野内超过中下四个肺区,而且在一侧或两侧上区域的外带也可见到结节阴影时,即应诊断为二期矽肺。
(五)三期矽肺:代号“Ⅲ”三期矽肺是在二期矽肺的基础上产生结节阴影的融合。当融合块状阴影的直径大于2厘米时,即应诊断为三期矽肺。肺气肿一般十分明显,胸膜常显示增厚与粘连。
(六)矽肺合并结核:矽肺按代号“Ⅰ、Ⅱ、Ⅲ”分期,结核代号“T”, 矽肺合并结核是指在各期矽肺中同时合并有临床意义的肺结核灶。完全钙化或硬节病灶不作合并结核论,但必须注明有已愈合的陈旧结核灶的存在。
1986年标准
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5906-86)
尘肺X线诊断标准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
1 诊断原则
尘肺X线检查是确定尘肺和分期的主要诊断方法。应根据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技术质量合格的后前位胸片、参考必要的动态观察资料及该单位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方可做出X线诊断和分期。
尘肺的临床诊断除X线诊断和分期外,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临床化验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早期发现并发症、评定代偿功能等级。
2 诊断及分级标准
(代号0)
:无尘肺的X线表现
+:X线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一期尘肺(代号I)
a.Ⅰ:有密集度1级的类圆形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在两个肺区内各有一处,每处直径不小于2cm;或有密集度1级的不规则形小阴影,其分布范围不少于两个肺区。
+:小阴影明显增多,但密集度与分布范围中有一项尚不够定为“Ⅱ”者。
(代号Ⅱ)
a.Ⅱ:有密集度2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四个肺区;或有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b.Ⅱ+:有密集度为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四个肺区;或有大阴影尚不够定为“Ⅲ”,者。
(代号Ⅲ)
a.Ⅲ:有在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cm,宽径不小于1cm。
b.Ⅲ+: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3 治疗原则(略)
4 劳动能力鉴定(略)
5 健康检查的要求(略)
6 职业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