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 】是由【玉玲珑】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汇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项目一任务1
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
比密:~
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采血部位
(1)手指采血:
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
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
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
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
任务二白细胞检验
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
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
WBC血涂片
WBC个数/HP
(4~7)×109/L
2~4
(7~9)×109/L
4~6
(10~12)×109/L
6~10
(13~18)×109/L
10~12
2
<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
>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
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
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
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
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
WBC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六)异常白细胞形态
3
:
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
(Auerbody)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①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②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4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淋巴细胞计数
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⑴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浆细胞型→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沬状。
II型单核细胞型→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III型未成熟细胞型→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5
嗜酸性粒细胞
:
①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
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9/L
①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
②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常(1~2)×109/L
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
③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
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
⑥.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⑦.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6
抗凝剂
原理
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
EDTA盐
与钙螯合
血常规检查、Hct、Plt计数
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
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与钙离子螯合
RBC脆性试验、Hct及细胞培养等
WBC和Plt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枸橼酸钠
与钙螯合
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红细胞沉降1:4凝血功能
血细胞计数,Hct
草酸盐
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
与血液比例1:9
凝血检查
任务三红细胞检查
7
形态:无核,。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呈锯齿形;在低渗溶液中,肿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为影细胞。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1012/L
成年男性:(~)×1012/L
新生儿:(~)×1012/L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9
任务四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HbA成人主要血红蛋白90%以上
HbA2成人次要血红蛋白2%-3%
HbF胎儿血红蛋白2%以下
Hb主要存在形式HbO2
(二)Hb的测定:
ICSH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
: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氰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可与CNˉ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处理废液用次氯酸钠或氢氧化亚铁
9
。
②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③遇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试剂混浊。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
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血红蛋白测定法:
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参考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任务5血细胞比容测定
四、红细胞比容测定
红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一)检测方法
:温氏法、微量法折射法
RCF=×10-5x有效离心半径(cm)×(r/min)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