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和平镇和平村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28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和平镇和平村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mkjafow 2017/8/24 文件大小:1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和平镇和平村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是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明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环境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的又一项举措,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
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对一个地区系统进行宏观控制和调整,也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顺利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强大作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不断减轻污染危害,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我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发展目标。
和平镇和平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史立新和平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 刘凤友和平镇政府镇长
徐晨和平镇党委副书记
成员: 刘洪秀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沈启立财政所长
陈真友农经站长
张锋城建助理
杨闯和平村党支部书记
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和平村村民委员会
组长: 杨闯和平村党支部书记
成员: 李兴江村会计
张庆娟妇女主任
1、总论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和平村位于五大连池市西北部,距五大连池市18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建设条件优越,农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种植为主,是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干扰,人工林木滥伐、草原过牧、化肥农药大量施用,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编制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对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和平村非常重视村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以控制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为重点,全面启动了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努力为人们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文明社会。
规划编制依据
、建设部制定的《小城镇环保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和平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和平村建设总体规划》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村建设内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培育优质资源、运作生态资本、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早日把磨盘山村建成农业现代、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干群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和平村村域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把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使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其生态合理性,既不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也不为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协调统一。
突出特色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立足于我村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因地制宜的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农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