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研究.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8/25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朱熹书法取法渊源之研究
摘要: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W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精深,有“南宋四家”(陆游、朱熹、范成大、张即之)的美誉。本文力图从朱熹书法取法渊源方面对朱熹的书法加以研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朱熹书法风格特点。
中国 5/vie
关键词:朱熹;书法风格;取法渊源
作者简介:秦威威(-),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城建管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8--03
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先生。朱熹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称“朱子”。除此之外,朱熹也有着极高的书法造诣,为书学留下了不朽的墨宝,人称“南宋四家”之一。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曰:“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V寸楮,人争珍秘,不啻与�[圭璧”。可见朱熹的书法在当时乃至其后都是极富盛名的,只是到了后来被他崇高的理学成就所掩盖罢了。
一、朱熹书法风格
书法风格与书法家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其思想特点的形象化。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书法风格与其个人的哲学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其书法风格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历代多位书法大家的影响。纵观朱熹的书法作品及其个人思想成果可以发现朱熹“推崇古体、重视法度”的书法风格,提倡“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和“皆由自家使得方好”的书法思想[1]。纵观朱熹一生经历,其书法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与内容。前期(淳熙六年以前)根本颜真卿,兼治蔡襄、王安石、胡安国等,如《致彦修少府帖》,该贴字距较密,行距宽松,字与字之间自然连贯,富有极强的节奏感。用笔坚实遒劲,笔划间的起承转合,脉络分明、严谨细致,毫无狂怪纵奇之态。中期(淳熙六年至绍熙五年)上溯前代钟、王,近追当代硕儒,如《大桂驿中帖》,其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晚期(庆元元年以后)钟爱宋贤,回归自然,如《大学或问诚意章》手稿残卷,后世评述曰:
“夫朱公著述,如日在天,何容刻画……徵明何人,乃敢妄意如此。然东山亦以托名先贤文翰之后为幸,然则区区之幸又如何!”[2]观其书法风格,寻其取法渊源必须结合朱熹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朱熹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朱熹书法取法渊源
(一)家学渊源
从朱熹一生活动的区域范围来看,自淳熙六年(1179)前,除赴外地应试、省亲、游历等外,朱熹几乎未曾离开过福建,这也限制了朱熹的交际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朱熹书法的更广取法。然而,朱熹与中国古代大多数士人一样有着优越的家学渊源。其父朱松对金石收藏有着很大的爱好,耳濡目染,朱熹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朱熹本人曾自述道: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辨证之词以为乐[3]。
此外,朱松家藏了不少先贤的墨迹,特别是北宋王安石等人的书法,这对朱熹以后的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蔡襄书法亦为朱熹所心仪。大抵是因为蔡襄的书法本于颜真卿,造诣极高;同时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