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防止“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
【摘要】近年来,社会中“扶老被讹”和“防讹不扶”的新闻层出不穷,这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总体道德水准的拷问。这类社会现象破坏了现有的道德规范,使得人际关系迅速恶化,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策略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扶老被讹防讹不扶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应有之义。尤其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关爱老人、尊重老人。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的“扶老被讹”和“防讹不扶”事件,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使“扶老”也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也引起了我国的道德之思。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的现象与实质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遇到一些老年人身处险境时,都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但老人或者老人家属在接受好人帮助的同时并没有弘扬正义,反而指责老人身处险境是由好心人造成的,并要求好心人承担老人的医疗费用以及各种无端的指责,即为当今的热议话题“扶老被讹”。与“扶老被讹”这一事件相对应的则是“防讹不扶”。这也是继“扶老被讹”事件后,人们出于对外界因素的考虑所作出的自我调整。此类事件也时有发生,2011年9月,武汉的一位老大爷在菜市场外摔倒,围观者甚多,但最终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致使老大爷延误了抢救时机而死亡;2015年9月,河南郑州的一位老人跌倒,过往市民则是在众多市民作证的前提下,才将老人扶起。通过对上述两类事件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事件,已经上升为发人深思的道德问题。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的实质。追本溯源,造成“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这类事件出现的实质是由于公民的道德水平不高,普遍缺乏公民意识所造成的,对自己的公民角色认识不够深入,不了解作为一名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伦理学角度上讲,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把人们聚集到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并要求旁观者迅速做出选择的时候,便涉及到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时候,道德则犹如一面镜子,伟大与渺小在镜子里也显得分外清晰。”一个人如果在遇到跌倒老人这类事件时,是主动施以援手还是置之不理,这就是他所作出的道德选择,从他们的道德行为中能够看出施助者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而对于故意讹人者而言,他们在得到了帮助以后,依然以怨报德,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类人缺乏良知,缺乏对自我道德的约束。除了施助者、讹人者以外,还存在不助者,对于他们而言,则意味着已经放弃了自身的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破坏道德规范。就道德规范而言,涵盖了“道德”与“规范”两个方面。道德的主要目的是其能够调节、约束人的行为,这种调节和约束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行为准则基础上,与个体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展开的。这其中的行为准则便是道德规范。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
“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的出现则严重损害了道德规范。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助人为乐是人们需要遵循的义务之一,这一条例的意义在于鼓励社会公民团结互助。在家庭美德中,则表现为要“尊老爱幼”。从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