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学校德育工作,依照《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把握发展机遇
(1)“十五”时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时期,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构架了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合力育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高校保持持续稳定,上海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中小学积极探索“二期课改”,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注重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了“小手牵大手”等一批品牌;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和校本德育。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继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稳步推进;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培育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拓展了网络和学生生活园区的育人新阵地;加强了对研究生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指导;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这些都为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8号、16号文件,又相继召开两个全国工作会议,把德育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上海将于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已初步形成推进德育工作的“六大优势”,即: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市民精神振奋、全力办好世博会的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的组织优势;以人为本、整体构建、与时俱进、全员育人的理念优势;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载体优势;政治素质优良、业务水平较高、勇于创新、作风深入的队伍优势;致力于德育课题前瞻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理论优势。这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现实功利、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诚信观念与合作意识亟待加强、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全面落实“树魂立根”
(3)“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树魂立根”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树立以下五个理念: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实践体验”,注重道德体验,促进德育内化,增强社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坚持“潜移默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德育内涵,体现育人功能;
——坚持“全员育人”,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4)“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树魂立根”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支撑,提升科学精神,增强人文底蕴;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5)“十一五”时期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上海基本形成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联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实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取得新成果,使科学发展观成为